本网讯 记者朱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安陆市烟店镇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大工程,把技术、资本和人才引向农村,带动乡村繁荣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2月26日,记者走进一个个建设现场,感受乡村不一样的发展气息——
市民下乡,盘活沉睡土地资源
在湖北安盛农业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2个蔬菜大棚整齐排列道路两旁,旁边的空地上摆放着一批用于搭建新大棚的钢构架材料,在第一个大棚里,7名中年妇女正在补种西红柿苗。
“现在抢时间补苗,争取清明节前上市,尽力挽回损失。”总经理曾金安介绍,年初的两场强降雪让公司新建起来的12个大棚塌了9个,本应2月份上市的樱桃西红柿、黄瓜无一幸免。
曾金安是安陆本地人,曾在北京打拼多年。回到安陆发展后,相继发展畜禽养殖、建材装饰、楼盘开发等产业17个。去年10月,在当地政府感召下,曾金安把烟店镇王岗村闲置20年的废弃砖厂和附近土地500亩流转过来,投资1000万元,改造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精品观光农业。
“选择这个地方,主要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同时带动村级发展。”曾金安算了一笔账,王岗村有30妇女在基地打工,一年的务工酬劳支出超过10万元,再加上500亩土地流转等方面的费用,一年下来花费近50万元,为村集体年创收4万元。
为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该公司聘请山东寿光技术员驻点提供技术支持,采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种成的蔬菜将全部回收。
“因为在品种选取和品质保障上有严格要求,我们种出来的蔬菜在武汉没有销售压力。”曾金安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计划用3年的时间,划片发展种植基地、幼苗基地和观光基地,总面积达到2万亩。
能人回乡,引导发展村级支柱产业
“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好,方便清明节后投放虾苗。”来到官堰村“虾稻共作”示范基地,村支书李冬华正带着村干部排查稻田设施安全隐患。
李冬华是土生土长的官堰人,在山东烟台从事建筑装饰行业打拼11年,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是乡亲眼中的能人。
2013年春节回家探亲时,目睹家乡与山东烟台新农村建设差距明显,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条件简陋,通村水泥公路仅一车宽。李冬华萌生并坚定了回家发展的想法。
处理完烟台各项事情后,2015年,李冬华回到官堰,自费38万元建起村级办公场所,把通村公路路基拓宽一倍,改善村级基础条件。2017年4月,在村党员代表大会上,李冬华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
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官堰村水源条件好,适合养虾,市场上小龙虾供不应求,经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议后决定从这一块打开村级发展路子。”李冬华介绍道。
去年10月,李冬华投资20多万元,在村5组流转水田220亩,发展“虾稻共作”示范基地,并许诺:村民有意愿养虾的,他本人提供种苗、技术、规划、饲料、水源等全套服务,待农户收到效益后再付成本款。随后,8户村民集约60亩水田跟着他养虾。
“我们从潜江进回优质虾苗,邀请汉川的朋友提供技术支持,做大虾稻产业指日可待。”对未来发展,李冬华信心满满,他计划用3年时间,把全村1300亩水田全部打造成“虾稻共作”田,成为村级支柱产业和村民稳定增收渠道。
企业兴乡,打造“慢生活”体验胜地
一路走进尖山村,只见小河、沟渠、池塘清澈见底,民宅青瓦白墙,凉亭古色古香,不远处的观光台、观光桥与亲水台和谐共存,田地里小麦长势旺盛,7位村民正在田间悠然劳作,抽田沟、打除草剂,忙的不亦乐乎。
“村里的田都流转给公司了,我们在自家田里给公司打工,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打工费,一年接近2万块钱。”村民张光松高兴地说。
张光松提到的公司名叫安陆市五言陆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5年,安陆市大力实施“精品乡村游”工程,尖山村位于白兆山东麓,有原生态的山地、自然生长的林地、良好的山地梯田景观、零散的古朴民宅和浓厚的李白文化底蕴,是该市精品乡村游示范点之一。
正因如此,当年底,安陆五言陆色进驻尖山村,总投资2.8亿元,规划面积2700余亩,分三期把尖山村整村打造成以白兆山为背景,李白文化为主基调的农业生态文化公园,将李白文化与田园资源有机融合,再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特色风貌。
“这里紧邻白兆山4A级景区,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七成以上村民已在市区或集镇上买房,整村改造条件成熟。”公司总经理周世刚介绍。
2016年,公司聘请北京某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对农业生产文化公园项目实施规划设计,民宅、田块、沟渠、池塘等均按照盛唐田园风格打造,布置花言樵语、侠客行(账篷酒店)、音阶小池、故人家等11处景观节点,成为“慢生活”体验胜地。
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凭借好山、好水、好生态,尖山村将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