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安陆市洑水镇文桥新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新居映入眼帘,搬迁群众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有说有笑,正分享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累果实的喜悦。
近年来,安陆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放松,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统筹、合理安置,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困难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搬得出,换了一方水土只为养活那一方人
安陆属全省插花贫困地区,少数群众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现象较为突出,亟待通过易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安陆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909户1989人。三年来,安陆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第一战、第一考”抓紧抓实,坚持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质量标准不放松,狠抓工程进度不松劲,易迁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
赵棚镇双桥村
国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后,安陆积极抢抓机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实施细则,认真指导各乡镇编制了各安置点项目实施方案上报省、市审批(备案),对搬迁对象进行了多轮精准识别并公示。
安陆市把思想引导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入点,包村干部深入各乡镇贫困村,面对面地向群众宣讲搬迁政策,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响应。按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选定在中心村、集镇所在地建集中安置点,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为贫困户建新房,实现水、电、路、网通,搬迁户“拎包入住”。市里还按户平3000元标准,为搬迁户集中采购中堂、条桌、饭桌、凳子、床、煤气坛、灶具、窗帘、衣柜等生活用具。
烟店镇贫困户安置统一配备的家具
为推进易迁工作,安陆市着力破解底子不清、情况不明、进度不快等难题,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与纪委、监察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追责,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严格实行“半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工作机制。
稳得住,搬迁群众的舒适感从何而来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放心、舒心?
安陆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基础配套、乡风文明和产业发展“三同步”,让贫困群众做到心里有“底”,彻底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
占地33亩的接官乡集镇安置点入住了来自全乡8个行政村的贫困户,界岗村65岁的万大福,正在门前菜地里忙活,去年底搬进了50平方米的安置房。“这里南邻卫生院、北靠集贸市场,地理位置好得很,比以前住的老宅方便多了!”谈起搬到这里快一年的感受,老人高兴地说。“新房子里生活设施样样齐全,小区里文化广场、便民超市配套,每户还分有菜地,一到晚上可热闹了,大伙都来这里跳广场舞健身。”万大福说,他还兼着安置点的环卫保洁员,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
“党的政策好,过去住新房,我想都不敢想。”吊桥村4组张明云125平方米的新家宽敞明亮,厨房、冲水式厕所一应俱全,房内配了冰箱、电视机等家电。张明云说,搬来了确实方便,以前为了接送孙子上学,每年要花1000元包车,如今省下了这笔交通费。
安陆把易地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使易地搬迁安置实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
2016年以来,安陆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浪接一浪,从“穷山窝”搬到“幸福地”的群众越来越多。
分新房、拿钥匙、住新家……分房仪式接连不断,搬迁群众心花怒放。截至目前,安陆完成搬迁群众909户1989人。
家门口创业就业兴产业,搬迁的群众有了幸福感
搬迁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才是目的。
安陆着力做到“搬家”更要“帮业”,全力实施就业帮扶,实现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至少有1人充分就业。
安陆市通过摸清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培训愿望等情况,并对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分析,组织开展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将重心转移到发展就业“扶贫工厂”上来,鼓励引导市内小微企业招用贫困家庭劳动力,至目前共招用贫困家庭劳动力554人。
为搭建企业与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桥梁”,安陆市还设立了贫困家庭劳动力专门招聘区、信息发布专栏、专用服务窗口、求职绿色通道,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服务。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百企帮百村、就业促扶贫”“春风行动暨精准扶贫劳务协作招聘会”等大型专场招聘会20多场,提供岗位近万个,2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不仅如此,安陆还深入调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发展产业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鼓励搬迁对象参与创业和产业发展,帮扶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接官乡为确保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乡里用160万元后扶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等举措,在集镇安置点和莲花安置点建1400平方米车间,“微租金”出租给企业,安置200名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记者程荣东 通讯员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