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药品带量采购降药价 有的药价从300多元降到10多元

2019-06-28 16:58 新华每日电讯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联合开展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已经正式上线3个月。通过带量采购,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降价效应显著。

药品带量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机制”。对数千万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居民来说,3个月来究竟有什么新的变化?在试点消息宣布之初,曾引发一些居民担心的药品质量“打折”、产能不足等问题,是否确有发生?

部分药价“高台跳水”

倒逼未中选药品“低头”

药品带量采购,简单而言是指药品采购机构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通过“打包”医疗机构零散的采购量,以类似于“团购”的方式向药品供应商购买明确数量的药品,以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方式。

此次药品集中采购的25个品种里,主要治疗肝炎、肺癌、白血病、高血压等疾病,其中3个为原研药,其余22个为通过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以原研药为例,来自外资药企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片”,中选价格为547元,相比之前2280元,降幅高达76%。以仿制药为例,“恩替卡韦分散片”,调价前是311.87元,调价后17.36元,降幅达94%。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韡旻表示,晚期肺腺癌患者有约一半的人EGFR基因阳性,可以口服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片。“我开药时,常遇到老病人对新病人感慨,以前这个药吃半年就要六七万元,现在每个月个人自付只要几百元,昂贵的靶向药用起来也不‘纠结’了。”

不仅中选的原研药在“自降身价”,与原研“等效”的中选仿制药在11个城市以“跳水价”提供给居民,还倒逼了市场上非中选的同类原研药低下了“高贵的头”,推动了“专利悬崖”的实现。

比如,用于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通过带量采购,中选企业深圳信立泰的仿制药“泰嘉”价格为22.26元/盒,相当于每片3.18元,与之前每片7.61元相比降价58%。“泰嘉”的“跳水”,也使得法国赛诺菲的原研药“波立维”的价格从原先108.29元/盒,降到91元/盒。

上海是全国率先探索在药品集中采购中试点带量采购的区域,也承担了此次“4+7”试点城市联合采购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据统计,试点政策在上海“上线”后总体情况平稳。截至5月底,25个试点品种中选品种发生医保结算的药品总费用为1.33亿元,用量约1.1亿(片/粒/支),占同品种药品总用量的79%。同类可替代药品范围内,没有采购使用量激增的情况。

上海市同仁医院医保办主任朱红军连日来密切关注医院带量采购工作的实施,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仅为这项惠民政策感到高兴,同时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自己也感受到了这项政策带来的好处。“我服用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现在带量采购的同样规格的国产药只有4.16元/盒,相当于每片一毛五,仅为原研药的4%。”

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统计,试点政策在上海“上线”不久,25个中选品种已全部有医疗机构进行实际采购。截至5月底,25个中选药品累计采购量占约定采购量的比例,平均为40%,其中,最高品种为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占比为119%。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药品费用的价格趋向合理。大量的医保资金被合理地节省下来,还能压缩灰色空间,克服诱导服务和过度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选的药品在质量把控方面更严格,不仅在“入门”时有一致性评价“把关”,还在后续的使用环节守好“安全门”。

业内人士指出,和以往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不同,本次“4+7”集中采购试点是在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仿制药达到和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才有资格与原研药进入下一步的价格竞争,防止“劣币逐良币”。

“4+7”联采办副主任龚波介绍,为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中选后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让大家吃上“放心药”。

据悉,上海药监部门负责建立严格的中选药品质量监管机制,密切跟踪中选药品质量,加大抽检力度,将中选品种全部列入2019年度抽检计划,按照质量标准及溶出曲线等一致性评价数据,做到全品种、全覆盖抽检,并采用近红外光谱建模等方式跟踪监测中选药品质量。

走出“降价死”怪圈

还要做什么“功课”?

价格“高台跳水”,药品“玩消失”,这是试点消息发出后一些居民心中的隐忧。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在药品供应环节“勤把关”、在用药环节“重考核”,这些中选的平价药品有了“无法消失的理由”。

为了保障药品“不断供”,此次试点采用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合措施,有关部门在试点启动之前,对中选企业和相关药品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摸底,对企业库存进行定期跟踪,这将保障中选药品“供得上”。

截至5月底,负责上海中选药品医疗机构配送的流通企业的库存药品量,可以支持的发货天数(类似于渠道库存)平均为33天。

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雷之航说,孟鲁司特钠片中选后,公司提前采购了充足的原料药,并额外投资了一条包装线,解决产能瓶颈。从3月18日开始供货的65个工作日里,已发货给19个城市2900家医院近300万盒药品,而且通过采购专户分批预付货款机制,很快便能收到回款,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质量和供应。“下半年,还会继续加大产能为未来做准备。”

“不仅是保障中选产品的供应,同样重要的是兼顾部分特殊群体用药,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停药、断药等现象。”龚波说,换言之,老百姓从合理用药考虑,首选使用中选的仿制药,但未中选的原研药和其他同类药也依然可以使用。

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这意味着“牌子大”“口碑好”的原研药和没有中选的仿制药依然可以获得自己的市场,并不会“消失”。

药品到了医院,却成了挤压在仓库的“云库存”,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为了让质量过硬却没有“营销费用”的药品,在开药阶段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医保部门明确,对采购未中选药品和同类替代品种行为异常的,要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对处方用量下降明显的医生,还要加强医师约谈。卫健部门则强调医疗机构要加强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中选药品。

不少医院还主动“多做一点”,做好医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让他们主动成为药品带量采购的“宣传员”。比如,上海市同仁医院已经对临床医生、规培医学生开展了相关培训,让其理解带量采购的意义以及对患者的保障,便于他们在与患者沟通时主动告知现在有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选择。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对政策的正面宣传,做好对社会的解释工作,把这项惠民政策彻彻底底落到实处。”一些临床医生说。

“以量换价”成“常态”

仍需多方形成合力

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红利正在为百姓看病“减负”,构建一个健康幸福中国。多位专家表示,改革应循序渐进、有序推行,尊重医药行业的发展现实和居民的用药偏好,防止“一刀切”、断崖式的药品降价,确保药企合理利润,给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带量采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规避了过去“招采不合一、量价不挂钩、还款不及时”等问题,还会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加强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让药品采购平台更加阳光透明,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价格适宜的药品,“腾笼换鸟”,为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而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短缺药监测应对和医疗救助工作。要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加强中标药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实现降价惠民。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选药企和未中选药企成为“围城内外的人”,互相羡慕却又“各有担忧”。一些中选药企担忧,今年中选、明年没中,扩产能的成本“打水漂”;而未能中选的药企则担心“一次中选、次次中选”现象发生,自己则“一次出局、次次出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不能孤立地看待药品集中采购,需要在试点推进中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总结经验。由于各地经济和人口实际情况不同,既要考虑病人和医保的利益,也要考虑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注意政策的执行效果。

“我们希望在后续的政策中,直面企业产能布局顾虑,从而让更多企业愿意参与到带量采购当中。”一家中选企业相关负责人说,给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期。

同时,一些居民客观上对长期使用的药品有了信赖感和依赖感,并不希望换药。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所长章明表示,要尊重百姓的多元用药需求,留好“出气口”,在确保医院带量采购中标药品的同时允许采购其他药品,并有应急保障措施应对特定药品短缺突发状况。“另外,通过座谈会宣讲会等形式,分阶段开展对政策的解释,提升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对中选药品的认同,化解和消除药企和百姓的后顾之忧。”

此外,专家还建议加强医院采购和用药情况与医保部门、卫健部门的信息对接系统的“直联”,打破“信息孤岛”,让决策者能基于更加全面的数据做出“量”的决策、方便企业报出合理“价”。

(责任编辑 蒋鹏飞)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联合开展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已经正式上线3个月。通过带量采购,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降价效应显著。

药品带量采购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机制”。对数千万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居民来说,3个月来究竟有什么新的变化?在试点消息宣布之初,曾引发一些居民担心的药品质量“打折”、产能不足等问题,是否确有发生?

部分药价“高台跳水”

倒逼未中选药品“低头”

药品带量采购,简单而言是指药品采购机构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通过“打包”医疗机构零散的采购量,以类似于“团购”的方式向药品供应商购买明确数量的药品,以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方式。

此次药品集中采购的25个品种里,主要治疗肝炎、肺癌、白血病、高血压等疾病,其中3个为原研药,其余22个为通过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以原研药为例,来自外资药企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片”,中选价格为547元,相比之前2280元,降幅高达76%。以仿制药为例,“恩替卡韦分散片”,调价前是311.87元,调价后17.36元,降幅达94%。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韡旻表示,晚期肺腺癌患者有约一半的人EGFR基因阳性,可以口服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片。“我开药时,常遇到老病人对新病人感慨,以前这个药吃半年就要六七万元,现在每个月个人自付只要几百元,昂贵的靶向药用起来也不‘纠结’了。”

不仅中选的原研药在“自降身价”,与原研“等效”的中选仿制药在11个城市以“跳水价”提供给居民,还倒逼了市场上非中选的同类原研药低下了“高贵的头”,推动了“专利悬崖”的实现。

比如,用于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通过带量采购,中选企业深圳信立泰的仿制药“泰嘉”价格为22.26元/盒,相当于每片3.18元,与之前每片7.61元相比降价58%。“泰嘉”的“跳水”,也使得法国赛诺菲的原研药“波立维”的价格从原先108.29元/盒,降到91元/盒。

上海是全国率先探索在药品集中采购中试点带量采购的区域,也承担了此次“4+7”试点城市联合采购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据统计,试点政策在上海“上线”后总体情况平稳。截至5月底,25个试点品种中选品种发生医保结算的药品总费用为1.33亿元,用量约1.1亿(片/粒/支),占同品种药品总用量的79%。同类可替代药品范围内,没有采购使用量激增的情况。

上海市同仁医院医保办主任朱红军连日来密切关注医院带量采购工作的实施,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仅为这项惠民政策感到高兴,同时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自己也感受到了这项政策带来的好处。“我服用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现在带量采购的同样规格的国产药只有4.16元/盒,相当于每片一毛五,仅为原研药的4%。”

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统计,试点政策在上海“上线”不久,25个中选品种已全部有医疗机构进行实际采购。截至5月底,25个中选药品累计采购量占约定采购量的比例,平均为40%,其中,最高品种为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占比为119%。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药品费用的价格趋向合理。大量的医保资金被合理地节省下来,还能压缩灰色空间,克服诱导服务和过度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选的药品在质量把控方面更严格,不仅在“入门”时有一致性评价“把关”,还在后续的使用环节守好“安全门”。

业内人士指出,和以往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不同,本次“4+7”集中采购试点是在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仿制药达到和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才有资格与原研药进入下一步的价格竞争,防止“劣币逐良币”。

“4+7”联采办副主任龚波介绍,为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中选后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让大家吃上“放心药”。

据悉,上海药监部门负责建立严格的中选药品质量监管机制,密切跟踪中选药品质量,加大抽检力度,将中选品种全部列入2019年度抽检计划,按照质量标准及溶出曲线等一致性评价数据,做到全品种、全覆盖抽检,并采用近红外光谱建模等方式跟踪监测中选药品质量。

走出“降价死”怪圈

还要做什么“功课”?

价格“高台跳水”,药品“玩消失”,这是试点消息发出后一些居民心中的隐忧。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在药品供应环节“勤把关”、在用药环节“重考核”,这些中选的平价药品有了“无法消失的理由”。

为了保障药品“不断供”,此次试点采用了“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组合措施,有关部门在试点启动之前,对中选企业和相关药品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摸底,对企业库存进行定期跟踪,这将保障中选药品“供得上”。

截至5月底,负责上海中选药品医疗机构配送的流通企业的库存药品量,可以支持的发货天数(类似于渠道库存)平均为33天。

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雷之航说,孟鲁司特钠片中选后,公司提前采购了充足的原料药,并额外投资了一条包装线,解决产能瓶颈。从3月18日开始供货的65个工作日里,已发货给19个城市2900家医院近300万盒药品,而且通过采购专户分批预付货款机制,很快便能收到回款,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产品质量和供应。“下半年,还会继续加大产能为未来做准备。”

“不仅是保障中选产品的供应,同样重要的是兼顾部分特殊群体用药,不搞‘一刀切’,避免出现停药、断药等现象。”龚波说,换言之,老百姓从合理用药考虑,首选使用中选的仿制药,但未中选的原研药和其他同类药也依然可以使用。

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这意味着“牌子大”“口碑好”的原研药和没有中选的仿制药依然可以获得自己的市场,并不会“消失”。

药品到了医院,却成了挤压在仓库的“云库存”,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为了让质量过硬却没有“营销费用”的药品,在开药阶段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医保部门明确,对采购未中选药品和同类替代品种行为异常的,要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对处方用量下降明显的医生,还要加强医师约谈。卫健部门则强调医疗机构要加强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中选药品。

不少医院还主动“多做一点”,做好医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让他们主动成为药品带量采购的“宣传员”。比如,上海市同仁医院已经对临床医生、规培医学生开展了相关培训,让其理解带量采购的意义以及对患者的保障,便于他们在与患者沟通时主动告知现在有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选择。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对政策的正面宣传,做好对社会的解释工作,把这项惠民政策彻彻底底落到实处。”一些临床医生说。

“以量换价”成“常态”

仍需多方形成合力

一轮又一轮的政策红利正在为百姓看病“减负”,构建一个健康幸福中国。多位专家表示,改革应循序渐进、有序推行,尊重医药行业的发展现实和居民的用药偏好,防止“一刀切”、断崖式的药品降价,确保药企合理利润,给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带量采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规避了过去“招采不合一、量价不挂钩、还款不及时”等问题,还会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加强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让药品采购平台更加阳光透明,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价格适宜的药品,“腾笼换鸟”,为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而发挥更大作用。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短缺药监测应对和医疗救助工作。要完善集中采购制度,加强中标药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实现降价惠民。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全面推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选药企和未中选药企成为“围城内外的人”,互相羡慕却又“各有担忧”。一些中选药企担忧,今年中选、明年没中,扩产能的成本“打水漂”;而未能中选的药企则担心“一次中选、次次中选”现象发生,自己则“一次出局、次次出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不能孤立地看待药品集中采购,需要在试点推进中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总结经验。由于各地经济和人口实际情况不同,既要考虑病人和医保的利益,也要考虑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注意政策的执行效果。

“我们希望在后续的政策中,直面企业产能布局顾虑,从而让更多企业愿意参与到带量采购当中。”一家中选企业相关负责人说,给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期。

同时,一些居民客观上对长期使用的药品有了信赖感和依赖感,并不希望换药。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所长章明表示,要尊重百姓的多元用药需求,留好“出气口”,在确保医院带量采购中标药品的同时允许采购其他药品,并有应急保障措施应对特定药品短缺突发状况。“另外,通过座谈会宣讲会等形式,分阶段开展对政策的解释,提升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对中选药品的认同,化解和消除药企和百姓的后顾之忧。”

此外,专家还建议加强医院采购和用药情况与医保部门、卫健部门的信息对接系统的“直联”,打破“信息孤岛”,让决策者能基于更加全面的数据做出“量”的决策、方便企业报出合理“价”。

(责任编辑 蒋鹏飞)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