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2016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时的这句话把温暖送到亿万人民心坎上。
“十三五”期间,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暖心的医保单
饱受胃痛折磨多年的海南澄迈县金江镇菜农徐凤金,今年踏实地住院治疗了。
对她而言,早年治病是“3个月药钱要种1年菜来垫”,算起药账时“惊心”,多年积蓄,一朝病尽,想起来“痛心”。而今出院时,医护人员送来医保保险单,告诉她近万元的总费用个人只承担不到2000元,觉得“暖心”;当了解到海南还有“大病险”“医保扶贫”等政策时,她舒展开眉头说:“放心了。”
因医保升级而受益的“老病号”徐凤金并非个例。家住广东省韶关市的李阿姨患高血压10多年了,因为在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平时看病能够报销一半。几年前,她来到北京随子女居住,前年在大医院做了一次心脏微创手术,花了3.5万元,报销了2万元,实时报销,非常便捷。李阿姨感慨道:“有医保真好!”
“十三五”期间,我国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城乡医保全面并轨,报销比例提升,报销范围扩大。异地就医即时报销,缓解2.36亿流动人口看病难。多轮药价谈判让百姓用药费用大幅降低,健康扶贫让近1000万户农村因病致贫、返贫户摆脱贫困。
可靠的老年保障
几个月前,在甘肃省东乡县考勒乡八十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祁不德老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此前,由于人户分离,加上经济困难,老人一直没有参保。
每月一两百元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对贫困老人来说却是最稳定的生活保障。为让贫困人员应保尽保,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共为3372.26万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37.48亿元。许多像祁不德一样的老人,也获得了老年生活的一份可靠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促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的有机衔接。2016年至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从5.29万亿元增长到8.39万亿元,增幅稳中有升,其中对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东北地区等重点倾斜,有力增强了地区财力,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这五年,养老金继续逐年上调,实现“十六连涨”,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从2016年的约8.9亿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近9.7亿,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建立。
我国还有近2000万农村高龄、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十三五”期间,这些困难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者政府供养,高龄津贴制度、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等实现省级全覆盖。
更为坚实的“保障网”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高河村,村民屈栓玲正做着鞋垫、香包。2009年,一场意外导致她下半身残疾,2013年屈栓玲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她家纳入兜底保障对象。这几年,低保金额不断上调,屈栓玲再做些手工活,一家人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和屈栓玲一样,“十三五”期间,截至2019年底,我国963.4万生活困难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其中300万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作为单人户领取低保。
“十三五”以来,我国全面建立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国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39.2万人。新增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
2016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618亿元,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文/高士佳 校对/陈延辉)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