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909万毕业生的“后疫情”就业季

2020-12-17 15:04

11月14日,求职者观看招聘单位区域分布图。当日,河北省沧州市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沧州市体育场举办。本次活动采取线下“精准对接”与线上“云招聘”相结合的模式,50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次。苑立伟/摄(新华社发)

11月19日,辽宁沈阳,东北大学2021秋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人头攒动。 当日,东北大学2021秋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在该校刘长春体育馆举行,500余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视觉中国供图

12月2日,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正式启动。人民视觉供图

  909万,这是教育部刚刚给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业季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不少大学生选择在秋招时就提早拿下offer;也有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追逐“铁饭碗”和“一线城市”,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在基层创出天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当近千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市场,每一个毕业生都为避免受到疫情冲击而早早作好了求职准备。而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交织 874万与909万

  “有时候出去面试都要提着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心里默念好多遍加油加油……”林子(化名)是2020届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华北一所“211”高校。在她看来,自己学习的专业偏理工科,而且太过于小众,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2020届的秋招、春招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已经在家待业了几个月。

  最近,林子收到了一份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我可能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也把握不准到底应该签哪份工作,犹豫着就到了现在。事实上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家人朋友都劝我赶紧定下来……”

  “先就业再择业吧。”林子说。

  而当874万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画上句号时,909万2021届求职大军也挺进了战场。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从今年年初到现在,陪伴两届学生的就业工作让她感触颇多。

  “年初疫情发生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求职方式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不少在秋招时持观望心态的学生,原本想在春招期间大展身手、斩获理想offer,哪承想学校乃至全国都没有线下招聘会了,加之长时间居家学习生活,求职压力倍增,‘二战’考研、慢就业、不就业等情况明显增多。”于涵宇说。

  相对于疫情冲击下的措手不及,为了应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于涵宇早早就开始作准备。

  “今年五六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于涵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暑假之前,她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大家准备简历,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还不断帮助学生修改简历、模拟面试。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在持续关注。

  “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岗位还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扶持,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在9月28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这样说。

  王辉表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的招聘是在下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和高校引导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应聘。此外,各地各高校应与本地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政策,持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等。

  冲击 “就业难”与“求贤若渴”

  当2021届毕业生走进就业“战场”,迎接他们的挑战同样不少。

  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婉莹是流连于学校、学院的就业公众号、班群通知、招聘网,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与宣讲会之间的一员。随着秋招的不断推进,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了补招阶段,但她仍然只拿到了一个陈列方向的管培生offer,还因为专业实在太不对口而拒绝了。

  通常,与她相同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这些产业在疫情之下面临着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疫情,梁婉莹希望自己能够进入旅游行业,她也做过展馆讲解、导游等实习,但疫情的影响让她失去了寻找对口工作的机会。

  “旅游业大受创,旅游管理的学生只能选择各种公司中管理类的职能岗,和其他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管理类学生一起竞争。可能他们的专业会更偏向于管理,我们更偏向于旅游。”梁婉莹说,但她觉得,大家的竞争力其实差不多,因为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

  对于不少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早早“手握offer”才能更安心。根据BOSS直聘对2021届应届生开展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10月底,19.5%的学生已有至少一个offer,在观望更好的机会,仅有11.3%的学生尚未开始求职/没有计划寻找全职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创业。

  虽然疫情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冲击,但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吴昊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难找工作。

  “今年暑假开始,我就开始进行简历投递和笔试面试工作,我觉得我更适合与人打交道、可以开阔眼界的工作,9月就已经拿到offer了。现在有五六个offer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停下找工作的进程,主要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大型民企和国企。”吴昊说。

  从行业来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建筑业(就业比例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8.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比例4.6%)。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我们观察到一些企业进行了招聘收缩,收缩的是非关键性岗位,一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不是特别关键的岗位,可招可不招的可能先不招。”

  虽然人人都说“就业难”,但是不少地方仍然“求贤若渴”。

  不久前,江苏省有关部门专程赴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需求信息,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专场招聘会。据悉,江苏省首批遴选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11294个优质岗位,面向全国发出65122个人才需求。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从人才需求数量看,全省13个设区市和省各有关单位首批提出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7.5%;其中面向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占98.4%以上,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规模历年之最。”据了解,江苏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招聘岗位总数的70%、国有企业不低于50%,政府购买基层岗位不低于50%。

  就当下的就业形势来看,张超认为,不少地方、大型企业还是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正在逐步的恢复过程当中,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在逐步回到常态,所以我相信,这个就业季给毕业生提供的机会会比上半年更多。”

  备战 早动手与理性规划

  就业季对于毕业生、高校、教育部门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每年都会上演的战役今年来得格外早。

  “今年5月,我就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吴昊表示,和自己的学长学姐比起来,他对今年就业季早早有了危机感,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充裕的时间,他和同学们都提前作好各项准备。

  “其实一入学,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就在找实习、准备简历,同时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求学长和老师的求职建议。今年五六月有些企业就开始了提前批的招聘,我那时就投了两三份。”吴昊说。

  为保证大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都默契地把今年秋招的步伐提前了。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10月末,面向2021应届生的校园秋招逐步开启。秋招周期整体有所前移,招聘规模较2019年同期上涨24.7%。7月以来,已经开始求职的2021届应届生规模较2019年同期的2020届应届生高出42.1%。

  对于这两年的就业工作,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方面部署。

  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同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对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统筹协调好招录工作安排,力争在2021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对于市场化岗位,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

  而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迫签三方”等问题,通知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

  张超也体会到,今年清华大学的秋招季来得格外早。

  “去年的9月,我还在外考察调研。但是今年9月,我就已经在学校里忙起来了。这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展了20多场招聘会。”张超表示,今年学校秋招季整体向前提,也是想利用疫情比较平稳的时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了解,9月起,清华大学就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辅导月”活动。学校邀请业界资深HR进入校园,为在校同学提供行业认知和一对一的中英文简历修改,职业形象嘉年华则邀请到知名老字号中国照相馆走进清华园,让毕业生们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校园即可享专业的证件照拍摄服务。与往年相比,今年同学们的需求持续增高,比去年的报名人数增长了33%左右。

  今年的就业季,多得是做好充足“备战”准备的大学生。

  “我最近参加了4次面试,每一次与我共同面试的都有清华或北大的学生。”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贞(化名)说。

  “单位招人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那个跟岗位匹配度最高的,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大材小用)那种可能也未必会要。”汪贞说,而且“往届的学长学姐也都经历过面试时与清北都学生同场竞技的状况,非常正常,毕竟是在北京。”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贴上了当下流行的“内卷”标签,但与其说这种内卷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焦虑,不如说内卷所带来的竞争正在逼迫大学生为就业作着更为充分的准备。

  “考证”就是一种最为显性的准备。

  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早已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胃口了,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等等几乎成了不少大学生简历中的“标配”。

  而且大学生从最初“跟风式”的考证,变得越来越有规划,“大一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就能从学长学姐那里讨教‘考证’秘笈,有心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会开始规划。”汪贞说。

  选择 “进体制”与“下基层”

  当“考证热”背后不再是盲目而是规划后,大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为理性了,这种理性对于应对疫情后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某“985”高校的研三学生郑源(化名)学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也正为找工作奔波忙碌着。

  不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严峻,但据他了解,“之前很多城市已经暂停的地铁工程项目现在都陆续开工了,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倾斜。公路、铁路、城市轨道等工程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而相较之下,原来被很多人认为很“高薪”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就有些疲软了。

  理性的思考后,一些新的趋势出现了。

  薛萍是2020届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相同专业的“前辈”毕业后会首选外企、金融行业,还有些人会进入旅游行业。但是薛萍却坚定地选择了到中小学当英语教师,“特别是经历了这次疫情后,我更觉得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重要。”薛萍说。

  今年8月,一条“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到基层”,也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不容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实,大学生就业向体制内回归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去年,一份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71.6%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去年年底时,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特点,报告显示,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7.14%,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8.04%,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为17.08%,而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仅有两成。

  “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又一个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的持续高热,今年“国考”开考后,“国考行测”“国考治慧”等话题接连登上了热搜。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项。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度,还将招募选派两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在北京大学,选调生当中90后比例超过60%。周福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201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现任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学生时代,周福波积极参与社情民情调研,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选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西部来,回西部去,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到社会中去”。

  2020年年初,一条消息火了,《甜过初恋!这位北大毕业的第一书记一家三口为甜蜜事业“代言”》。周福波携手妻儿,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为来自伏兴村的甜蜜——砂糖橘当起了“代言人”。自此示范园每天可以接收到100-200件网络订单,为销售打开了路子。2020年3月,正式批准伏兴村为2019年脱贫摘帽村。至2020年11月,伏兴村380户163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周福波说。

  曙光 新业态与新模式

  为了给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出路”,教育部一方面不断拓宽政策性岗位数量,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还扩大了科研助理招录规模,并进行专升本、硕士生、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此外,教育部要求“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

  不久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诸多政策共同作用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把目光总盯在收入、待遇、企业名气等外在条件上,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份职业能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上。目光变了就会发现有很多岗位还有大量的人才缺口,“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大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等,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还会不断出现。”岳昌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两年大有“井喷”之势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就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想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只把目光投向有着“铁饭碗”的公办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民办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而线上教育正是疫情过后迅猛发展起来的行业。

  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显现。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就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领域也值得大学生关注,新业态新模式将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他们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岳昌君说。

  确实,就在一大波毕业生奋战于各种招聘会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己寻找出路的道路。

  今年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崔腾飞,不久前与两位学长组成团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职业赛道”的银奖。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公司“冰山数据”,也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

  这几年,创业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仅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个观点: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完全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毕业后进行创业的意愿。

  本月初,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线下招聘会现场火爆场面迅速在网上传播,虽然全球的疫情还在肆虐,但是曾作为方舱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正在恢复的人气,让人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

  (来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实习生 张释珍 阳洋  责任编辑 曾晗)


11月14日,求职者观看招聘单位区域分布图。当日,河北省沧州市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沧州市体育场举办。本次活动采取线下“精准对接”与线上“云招聘”相结合的模式,50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3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次。苑立伟/摄(新华社发)

11月19日,辽宁沈阳,东北大学2021秋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人头攒动。 当日,东北大学2021秋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在该校刘长春体育馆举行,500余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视觉中国供图

12月2日,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正式启动。人民视觉供图

  909万,这是教育部刚刚给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业季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不少大学生选择在秋招时就提早拿下offer;也有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追逐“铁饭碗”和“一线城市”,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在基层创出天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察到,当近千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市场,每一个毕业生都为避免受到疫情冲击而早早作好了求职准备。而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交织 874万与909万

  “有时候出去面试都要提着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心里默念好多遍加油加油……”林子(化名)是2020届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华北一所“211”高校。在她看来,自己学习的专业偏理工科,而且太过于小众,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2020届的秋招、春招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已经在家待业了几个月。

  最近,林子收到了一份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我可能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也把握不准到底应该签哪份工作,犹豫着就到了现在。事实上现在这份工作我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家人朋友都劝我赶紧定下来……”

  “先就业再择业吧。”林子说。

  而当874万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画上句号时,909万2021届求职大军也挺进了战场。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从今年年初到现在,陪伴两届学生的就业工作让她感触颇多。

  “年初疫情发生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求职方式全部由线下改为线上。不少在秋招时持观望心态的学生,原本想在春招期间大展身手、斩获理想offer,哪承想学校乃至全国都没有线下招聘会了,加之长时间居家学习生活,求职压力倍增,‘二战’考研、慢就业、不就业等情况明显增多。”于涵宇说。

  相对于疫情冲击下的措手不及,为了应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压力,于涵宇早早就开始作准备。

  “今年五六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于涵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暑假之前,她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大家准备简历,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还不断帮助学生修改简历、模拟面试。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在持续关注。

  “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岗位还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要持续提供扶持,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在9月28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这样说。

  王辉表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排的招聘是在下半年,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和高校引导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应聘。此外,各地各高校应与本地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全面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按规定将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两年政策,持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等。

  冲击 “就业难”与“求贤若渴”

  当2021届毕业生走进就业“战场”,迎接他们的挑战同样不少。

  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婉莹是流连于学校、学院的就业公众号、班群通知、招聘网,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与宣讲会之间的一员。随着秋招的不断推进,许多公司已经进入了补招阶段,但她仍然只拿到了一个陈列方向的管培生offer,还因为专业实在太不对口而拒绝了。

  通常,与她相同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这些产业在疫情之下面临着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疫情,梁婉莹希望自己能够进入旅游行业,她也做过展馆讲解、导游等实习,但疫情的影响让她失去了寻找对口工作的机会。

  “旅游业大受创,旅游管理的学生只能选择各种公司中管理类的职能岗,和其他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大管理类学生一起竞争。可能他们的专业会更偏向于管理,我们更偏向于旅游。”梁婉莹说,但她觉得,大家的竞争力其实差不多,因为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

  对于不少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早早“手握offer”才能更安心。根据BOSS直聘对2021届应届生开展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10月底,19.5%的学生已有至少一个offer,在观望更好的机会,仅有11.3%的学生尚未开始求职/没有计划寻找全职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创业。

  虽然疫情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冲击,但有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吴昊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难找工作。

  “今年暑假开始,我就开始进行简历投递和笔试面试工作,我觉得我更适合与人打交道、可以开阔眼界的工作,9月就已经拿到offer了。现在有五六个offer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停下找工作的进程,主要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大型民企和国企。”吴昊说。

  从行业来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就业比例15.9%)。其他就业比例较大且增长较多的行业类还有建筑业(就业比例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8.9%),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5.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比例4.6%)。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我们观察到一些企业进行了招聘收缩,收缩的是非关键性岗位,一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不是特别关键的岗位,可招可不招的可能先不招。”

  虽然人人都说“就业难”,但是不少地方仍然“求贤若渴”。

  不久前,江苏省有关部门专程赴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需求信息,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专场招聘会。据悉,江苏省首批遴选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11294个优质岗位,面向全国发出65122个人才需求。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朱从明表示:“从人才需求数量看,全省13个设区市和省各有关单位首批提出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7.5%;其中面向2021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占98.4%以上,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规模历年之最。”据了解,江苏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招聘岗位总数的70%、国有企业不低于50%,政府购买基层岗位不低于50%。

  就当下的就业形势来看,张超认为,不少地方、大型企业还是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正在逐步的恢复过程当中,企业的复工复产也正在逐步回到常态,所以我相信,这个就业季给毕业生提供的机会会比上半年更多。”

  备战 早动手与理性规划

  就业季对于毕业生、高校、教育部门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每年都会上演的战役今年来得格外早。

  “今年5月,我就投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吴昊表示,和自己的学长学姐比起来,他对今年就业季早早有了危机感,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充裕的时间,他和同学们都提前作好各项准备。

  “其实一入学,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就在找实习、准备简历,同时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求学长和老师的求职建议。今年五六月有些企业就开始了提前批的招聘,我那时就投了两三份。”吴昊说。

  为保证大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都默契地把今年秋招的步伐提前了。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10月末,面向2021应届生的校园秋招逐步开启。秋招周期整体有所前移,招聘规模较2019年同期上涨24.7%。7月以来,已经开始求职的2021届应届生规模较2019年同期的2020届应届生高出42.1%。

  对于这两年的就业工作,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方面部署。

  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同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对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统筹协调好招录工作安排,力争在2021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对于市场化岗位,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

  而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迫签三方”等问题,通知指出,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

  张超也体会到,今年清华大学的秋招季来得格外早。

  “去年的9月,我还在外考察调研。但是今年9月,我就已经在学校里忙起来了。这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展了20多场招聘会。”张超表示,今年学校秋招季整体向前提,也是想利用疫情比较平稳的时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了解,9月起,清华大学就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辅导月”活动。学校邀请业界资深HR进入校园,为在校同学提供行业认知和一对一的中英文简历修改,职业形象嘉年华则邀请到知名老字号中国照相馆走进清华园,让毕业生们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校园即可享专业的证件照拍摄服务。与往年相比,今年同学们的需求持续增高,比去年的报名人数增长了33%左右。

  今年的就业季,多得是做好充足“备战”准备的大学生。

  “我最近参加了4次面试,每一次与我共同面试的都有清华或北大的学生。”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贞(化名)说。

  “单位招人的时候一定会选择那个跟岗位匹配度最高的,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大材小用)那种可能也未必会要。”汪贞说,而且“往届的学长学姐也都经历过面试时与清北都学生同场竞技的状况,非常正常,毕竟是在北京。”

  有人将这样的现象贴上了当下流行的“内卷”标签,但与其说这种内卷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焦虑,不如说内卷所带来的竞争正在逼迫大学生为就业作着更为充分的准备。

  “考证”就是一种最为显性的准备。

  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早已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胃口了,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等等几乎成了不少大学生简历中的“标配”。

  而且大学生从最初“跟风式”的考证,变得越来越有规划,“大一新生迈进大学校门后就能从学长学姐那里讨教‘考证’秘笈,有心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会开始规划。”汪贞说。

  选择 “进体制”与“下基层”

  当“考证热”背后不再是盲目而是规划后,大学生们的就业变得更为理性了,这种理性对于应对疫情后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某“985”高校的研三学生郑源(化名)学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也正为找工作奔波忙碌着。

  不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今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严峻,但据他了解,“之前很多城市已经暂停的地铁工程项目现在都陆续开工了,这些迹象都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倾斜。公路、铁路、城市轨道等工程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而相较之下,原来被很多人认为很“高薪”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就有些疲软了。

  理性的思考后,一些新的趋势出现了。

  薛萍是2020届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相同专业的“前辈”毕业后会首选外企、金融行业,还有些人会进入旅游行业。但是薛萍却坚定地选择了到中小学当英语教师,“特别是经历了这次疫情后,我更觉得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重要。”薛萍说。

  今年8月,一条“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到基层”,也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不容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实,大学生就业向体制内回归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去年,一份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专项调研显示,71.6%的大学生首选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去年年底时,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特点,报告显示,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7.14%,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8.04%,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为17.08%,而到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仅有两成。

  “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又一个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的持续高热,今年“国考”开考后,“国考行测”“国考治慧”等话题接连登上了热搜。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项。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量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度,还将招募选派两万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在北京大学,选调生当中90后比例超过60%。周福波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201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现任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第一书记。学生时代,周福波积极参与社情民情调研,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选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西部来,回西部去,从社会中来,最终回到社会中去”。

  2020年年初,一条消息火了,《甜过初恋!这位北大毕业的第一书记一家三口为甜蜜事业“代言”》。周福波携手妻儿,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为来自伏兴村的甜蜜——砂糖橘当起了“代言人”。自此示范园每天可以接收到100-200件网络订单,为销售打开了路子。2020年3月,正式批准伏兴村为2019年脱贫摘帽村。至2020年11月,伏兴村380户163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周福波说。

  曙光 新业态与新模式

  为了给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出路”,教育部一方面不断拓宽政策性岗位数量,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还扩大了科研助理招录规模,并进行专升本、硕士生、第二学士学位的扩招。此外,教育部要求“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

  不久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诸多政策共同作用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要把目光总盯在收入、待遇、企业名气等外在条件上,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份职业能给社会创造的价值上。目光变了就会发现有很多岗位还有大量的人才缺口,“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大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等,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还会不断出现。”岳昌君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两年大有“井喷”之势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就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想进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只把目光投向有着“铁饭碗”的公办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民办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而线上教育正是疫情过后迅猛发展起来的行业。

  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显现。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就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领域也值得大学生关注,新业态新模式将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他们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岳昌君说。

  确实,就在一大波毕业生奋战于各种招聘会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己寻找出路的道路。

  今年毕业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崔腾飞,不久前与两位学长组成团队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职业赛道”的银奖。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公司“冰山数据”,也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

  这几年,创业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仅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经抽样调查统计,前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有一半左右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个观点: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完全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毕业后进行创业的意愿。

  本月初,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线下招聘会现场火爆场面迅速在网上传播,虽然全球的疫情还在肆虐,但是曾作为方舱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正在恢复的人气,让人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

  (来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实习生 张释珍 阳洋  责任编辑 曾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