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解读2021年湖北经济重点工作:坚定必胜信心 保持战略定力

2020-12-31 08:58

一图读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

让企业吃下政策“定心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会议精神摘要】

推动经济固稳回升。要继续落实“六稳”“六保”,推动经济全面恢复和健康平稳发展。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稳定和扩大就业。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下沉扩容。画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工笔画”。

“2021年经济固稳回升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扭转疫情冲击带来的困难局面,另一方面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叶学平表示,2021年的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是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打基础、树信心,开局之年重中之重就是稳定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也是居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叶学平认为,保市场主体,重点在于保中小微企业,要继续“搭把手、拉一把”。今年以来,中央及我省出台了系列帮扶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在困境中让企业得以缓一口气。即将进入新的一年,不少企业担心惠企政策能否持续。叶学平表示,不仅要保持纾困政策的连续性,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之前没有落地的惠企政策要快速落地,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感更强。要让企业吃下“定心丸”,进一步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进一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运行成本。此外,非常时期出台的一些临时性援企政策可适当延长执行时间,即便退出也应留足过渡期、缓冲期,把中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稳市场主体与稳就业、稳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叶学平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居民收入才有保障,也才有能力、有底气消费。居民手中有钱,“荷包”暖和了,才能支撑消费提质升级,才能更好地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

拥有“独门绝技”,人家才会围着你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会议精神摘要】

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把湖北打造成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节点。

“增强经济运行的张力和韧性,实体经济是基石。企业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则很难扩大市场占有率。”邹薇坦言,疫情期间湖北有些产品在外地“被替代”,暴露出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

如何让实体经济“强筋健骨”?

邹薇认为会议提出的“三个强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抓住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关键点。

“拥有‘独门绝技’,人家才会围着你转。”邹薇说,强链稳链,重在新兴产业,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邹薇建议湖北提前谋篇布局“双轮驱动”,即打造两个国家级创新产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生命健康创新产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数字创新产业基地。

邹薇认为,湖北应积极争取获批建立中部首个国家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制造中心、国家应急储备与供应链调度中心;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民覆盖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培育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技术、精准诊疗、高性能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同时,尽快争取获批建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她认为,在“双轮驱动”基础上,推动“一业带百业”,可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集群,包括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国家网络安全产业集群等。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

农业产业化须“内外兼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会议精神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面对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挑战,必须稳住“战略后院”,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和我省的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邹进泰说,粮食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稳住“战略后院”,必须要抓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要保证耕地质量,要警惕一些地方把高质量农田置换成不适宜种植的耕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注重底线保障,保证粮食安全。”邹进泰说。

“明年的‘三农’工作重点是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邹进泰说,脱贫攻坚不能很好完成,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邹进泰认为,一些脱贫的人口可能会返贫。要通过政策、制度和资源方面支持,开展产业衔接,精准帮扶相对贫困地区。“有些地方短平快的扶贫项目较多,却不够稳定。”邹进泰直言,要考虑到支持政策、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接续问题。

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症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如何破题?邹进泰支招:“外树形象、内增素质。”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政府的推动下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以潜江小龙虾产业为例。潜江水域只有40多万亩,小龙虾产量也并不是很高,现在却能将江汉平原乃至全省的小龙虾生产、加工市场带动起来,实现效益倍增,经验值得借鉴。

“我省的淡水鱼、油料、生猪、茶叶等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强‘三产融合’。”邹进泰说。产前、产中注重农产品品质,做好农产品精细加工,还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电商物流等实现农业产业效益倍增,真正将农业打造成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

直面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会议精神摘要】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过紧日子,再压减“三公”经费5%以上,把更多资源和力量向民生倾斜,用政府的紧日子更多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湖北。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出一些民生保障的脆弱之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增强风险意识,及时补上短板,避免因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

周运清认为,2021年各级政府应当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性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直面群众,直面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方面,拿出的措施必须能让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

针对民生的服务需求量巨大,仅靠政府难以满足。周运清认为,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让他们深入社区、家庭,扩大民生保障范围,满足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

打造科技创新的“中部高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会议精神摘要】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主引擎地位,做大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湖北盘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贡献更多湖北力量。

“作为科技大省,湖北在科技创新领域,诸多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显著的优势。”杜志章说,科技创新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处于引擎的地位。

杜志章认为,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创造环境很重要。湖北要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同时加大创新人才的“育才、引才、留才”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等。

“湖北是科教大省,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杜志章介绍,湖北拥有120多所高校,其中有7所985、211高校;中国科学院在武汉设立了诸多分院或研究所;还有众多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发挥这些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

“增强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杜志章表示,湖北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比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建设,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概括说来,湖北要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努力建成科技创新的中部高原和湖北高峰。”杜志章说。

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赵霞

擦亮湖北“金字招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会议精神摘要】

明年政策效应减弱,更要以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来抵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营商环境成为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赵霞说。

营商环境是“比”出来的,对标一流标准,才能起势更高,飞得更远。今年12月公布的一项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我省仅武汉(排名第10)、十堰(排名第54)、宜昌(排名第99)进入前100名,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的深圳,为企业服务的探索从未止步——深入“骨髓”的高水平专业投资顾问服务,瞄准企业的需求,深圳专业招商、“引凤来栖”的背后,凝聚着一座城市对先进产能的独到眼光和不懈追求。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湖北不仅在观念上要有大转变,还要在政府职能上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群众期盼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有“店小二”的热情主动、细致细心、勤勉踏实,更期待既能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又能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店小二”。

推动我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就要紧扣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精准推动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政策再完善,形成湖北营商环境特色品牌。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周勇

既要增加“颜值”,又要提升“价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会议精神摘要】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持“颜值”“价值”并重,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把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再次放到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足显湖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周勇兴奋地说。

湖北坐拥最长长江岸线,又是千湖之省,长江生态保护事关湖北未来。周勇说,近年来湖北在长江大保护上成就巨大,沿岸化工厂退出一公里以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长江武汉段连续两年保持Ⅱ类。

“要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对长江进行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周勇建议,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

此外,湖北要用好“水文化”,写好“水文章”,既增加“颜值”又提升“价值”,让各地的湿地、湖泊成为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也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周勇建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荆楚文化、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讲好长江背后的故事,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在实现碧水、蓝天、净土方面,要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保卫战,关键要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企业准入管理,强化面源污染协同管控。对碧水保卫战,要强化源头管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共治。对于净土保卫战,要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强化固体废物监管执法。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曾晗)

一图读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

让企业吃下政策“定心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会议精神摘要】

推动经济固稳回升。要继续落实“六稳”“六保”,推动经济全面恢复和健康平稳发展。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稳定和扩大就业。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下沉扩容。画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工笔画”。

“2021年经济固稳回升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扭转疫情冲击带来的困难局面,另一方面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叶学平表示,2021年的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是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打基础、树信心,开局之年重中之重就是稳定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也是居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叶学平认为,保市场主体,重点在于保中小微企业,要继续“搭把手、拉一把”。今年以来,中央及我省出台了系列帮扶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在困境中让企业得以缓一口气。即将进入新的一年,不少企业担心惠企政策能否持续。叶学平表示,不仅要保持纾困政策的连续性,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之前没有落地的惠企政策要快速落地,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感更强。要让企业吃下“定心丸”,进一步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进一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运行成本。此外,非常时期出台的一些临时性援企政策可适当延长执行时间,即便退出也应留足过渡期、缓冲期,把中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稳市场主体与稳就业、稳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叶学平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发展好了,居民收入才有保障,也才有能力、有底气消费。居民手中有钱,“荷包”暖和了,才能支撑消费提质升级,才能更好地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

拥有“独门绝技”,人家才会围着你转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会议精神摘要】

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把湖北打造成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节点。

“增强经济运行的张力和韧性,实体经济是基石。企业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则很难扩大市场占有率。”邹薇坦言,疫情期间湖北有些产品在外地“被替代”,暴露出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

如何让实体经济“强筋健骨”?

邹薇认为会议提出的“三个强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抓住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关键点。

“拥有‘独门绝技’,人家才会围着你转。”邹薇说,强链稳链,重在新兴产业,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邹薇建议湖北提前谋篇布局“双轮驱动”,即打造两个国家级创新产业基地。一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生命健康创新产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国家数字创新产业基地。

邹薇认为,湖北应积极争取获批建立中部首个国家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制造中心、国家应急储备与供应链调度中心;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民覆盖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培育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技术、精准诊疗、高性能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同时,尽快争取获批建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她认为,在“双轮驱动”基础上,推动“一业带百业”,可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集群,包括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国家网络安全产业集群等。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

农业产业化须“内外兼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会议精神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面对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挑战,必须稳住“战略后院”,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和我省的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邹进泰说,粮食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稳住“战略后院”,必须要抓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要保证耕地质量,要警惕一些地方把高质量农田置换成不适宜种植的耕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注重底线保障,保证粮食安全。”邹进泰说。

“明年的‘三农’工作重点是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邹进泰说,脱贫攻坚不能很好完成,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邹进泰认为,一些脱贫的人口可能会返贫。要通过政策、制度和资源方面支持,开展产业衔接,精准帮扶相对贫困地区。“有些地方短平快的扶贫项目较多,却不够稳定。”邹进泰直言,要考虑到支持政策、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接续问题。

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症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如何破题?邹进泰支招:“外树形象、内增素质。”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政府的推动下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以潜江小龙虾产业为例。潜江水域只有40多万亩,小龙虾产量也并不是很高,现在却能将江汉平原乃至全省的小龙虾生产、加工市场带动起来,实现效益倍增,经验值得借鉴。

“我省的淡水鱼、油料、生猪、茶叶等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强‘三产融合’。”邹进泰说。产前、产中注重农产品品质,做好农产品精细加工,还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电商物流等实现农业产业效益倍增,真正将农业打造成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

直面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会议精神摘要】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过紧日子,再压减“三公”经费5%以上,把更多资源和力量向民生倾斜,用政府的紧日子更多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湖北。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出一些民生保障的脆弱之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增强风险意识,及时补上短板,避免因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

周运清认为,2021年各级政府应当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性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直面群众,直面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方面,拿出的措施必须能让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

针对民生的服务需求量巨大,仅靠政府难以满足。周运清认为,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让他们深入社区、家庭,扩大民生保障范围,满足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

打造科技创新的“中部高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会议精神摘要】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主引擎地位,做大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湖北盘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贡献更多湖北力量。

“作为科技大省,湖北在科技创新领域,诸多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显著的优势。”杜志章说,科技创新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处于引擎的地位。

杜志章认为,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创造环境很重要。湖北要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同时加大创新人才的“育才、引才、留才”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等。

“湖北是科教大省,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杜志章介绍,湖北拥有120多所高校,其中有7所985、211高校;中国科学院在武汉设立了诸多分院或研究所;还有众多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发挥这些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

“增强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杜志章表示,湖北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比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建设,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概括说来,湖北要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努力建成科技创新的中部高原和湖北高峰。”杜志章说。

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赵霞

擦亮湖北“金字招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会议精神摘要】

明年政策效应减弱,更要以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来抵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营商环境成为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省社科院长江所副所长赵霞说。

营商环境是“比”出来的,对标一流标准,才能起势更高,飞得更远。今年12月公布的一项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我省仅武汉(排名第10)、十堰(排名第54)、宜昌(排名第99)进入前100名,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的深圳,为企业服务的探索从未止步——深入“骨髓”的高水平专业投资顾问服务,瞄准企业的需求,深圳专业招商、“引凤来栖”的背后,凝聚着一座城市对先进产能的独到眼光和不懈追求。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湖北不仅在观念上要有大转变,还要在政府职能上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群众期盼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有“店小二”的热情主动、细致细心、勤勉踏实,更期待既能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又能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店小二”。

推动我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投资吸引力、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就要紧扣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反映的突出问题,围绕政务、市场、法治三大关键领域,靶向发力,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精准推动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政策再完善,形成湖北营商环境特色品牌。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周勇

既要增加“颜值”,又要提升“价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会议精神摘要】

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坚持“颜值”“价值”并重,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把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再次放到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足显湖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周勇兴奋地说。

湖北坐拥最长长江岸线,又是千湖之省,长江生态保护事关湖北未来。周勇说,近年来湖北在长江大保护上成就巨大,沿岸化工厂退出一公里以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长江武汉段连续两年保持Ⅱ类。

“要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对长江进行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周勇建议,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

此外,湖北要用好“水文化”,写好“水文章”,既增加“颜值”又提升“价值”,让各地的湿地、湖泊成为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也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周勇建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荆楚文化、风土人情结合起来,讲好长江背后的故事,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在实现碧水、蓝天、净土方面,要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保卫战,关键要建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企业准入管理,强化面源污染协同管控。对碧水保卫战,要强化源头管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实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共治。对于净土保卫战,要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强化固体废物监管执法。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曾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