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原突围三个故事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21-04-02 14:38

图为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

新华网武汉4月2日电(肖进安 刘晓丽)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以22万人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等直接领导下,中原军区部队奋起展开中原突围战役,胜利地突出了敌人的包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景区内镌刻毛泽东对中原突围评价的巨石

在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景区内,散落着几块黄褐色巨石,分别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中原突围的评价。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原文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207页)

中原突围纪念馆馆长王炳文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介绍,整个突围战役自6月26日起至7月31日止,历时36天。在这36天中,仅有约5万人的中原军区部队,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出重围,粉碎了国民党军约3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并在上百次战斗中给敌以重大杀伤,毙、伤、俘国民党军1.2万余人。

5万多人的中原军区部队,面对人数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何能突出重围并取得重大胜利呢?在宣化店采访,有三个小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赴宣化店途中,美蒋代表坐“轿车”过河,周恩来涉水过河

1946年4、5月间,中原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国民党军决计对围困已久的中原军区部队实施大举进攻,并计划在5月5日至9日全歼中原军区部队,内战呈一触即发之势。

在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际,周恩来力促美蒋代表同赴宣化店视察,并于5月8日下午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了谈判,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内陈列的周恩来过滠水河油画

在中原突围纪念馆,有一幅根据历史史实和留存的照片创作的油画。王炳文介绍,5月6日下午,周恩来携美蒋代表赴宣化店途中,途径黄陂的十棵松滠水河。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河水暴涨,过河的桥梁被冲毁,国共美三方代表乘坐的四辆吉普车过不了河。当时,三方代表过河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代表和国民党的首席代表由老百姓连车带人抬过河,国民党等其他代表则由老百姓或背或抬过河,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毅然涉过一百多米宽、齐腰深的滠水河。

王炳文介绍,十棵松一带原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游击区,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国民党人员找来当地的国民党乡、保长,要他们想办法找老百姓把汽车弄过河去。乡、保长急得满头冒汗,四处找人,一个人都找不到。原来,老百姓见到穿黄军服的国民党人,害怕得都躲开了。而在当地曾担任过黄陂县委书记的我方军调代表任士舜,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很快就找到了当地群众。十来位身强力壮的汉子,拿着绳子、抬杠,把吉普车捆绑停当,喊着号子,一辆、二辆、三辆、四辆,硬是把吉普车连同美国代表都抬过了河。

人民群众对待共产党与国民党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在场的一位美国记者十分惊讶。他举起照相机,一连拍下抬车过河的几个镜头。王炳文说,这幅油画就是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绘制的。

“民为邦本”匾额诉说初心故事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陈列的“民为邦本”匾额

中原突围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块古朴的匾额,上书“民为邦本”四个大字。这块匾额记录着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着中原战略坚持期间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故事。

王炳文介绍,中原突围之前,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和野蛮的经济封锁下,被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内的中原军区数万部队已经到了极困难的程度。

那时,宣化店的老百姓的生活同样困难,怎么办?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3月30日联合颁布布告,命令所属各部队停止向民众借粮,减轻群众负担。官兵们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摸鱼虾”来解决吃饭问题,哪怕饿着肚子,也决不向老百姓借一粒米、一口饭。中原军区领导人以身作则,亲自带领部队开荒种地、砍柴烧炭、打鱼摸虾,以野菜、稀饭充饥。

部队严重缺粮的局面老百姓看在眼里,宣化店的老百姓发起了对部队的支援活动。当地开明士绅发起了“缸里匀米、锅里匀饭”活动,号召大家每顿饭节省一点粮食来支援部队,帮助子弟兵渡过难关。


图为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联合颁布的布告

王炳文介绍,宣化店地处鄂豫交界的丘陵山地,老百姓自身的生活本来就极不宽裕,但每家每户依旧省下珍贵的口粮,尽最大努力帮助部队。群众代表告诉中原军区领导: 你们放心,只要老百姓还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少了部队的。

老百姓的深厚情谊让部队官兵深受感动,为表示对宣化店人民群众的感谢,郑位三让人制作了一块匾额,亲笔题写“民为邦本”四个大字,赠送给宣化店的人民群众,以感谢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之情。

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大别山区红旗不倒

中原军区的斗争历史,是一部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历史。在中原突围及其前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原军区部队坚决服从解放战争的全局利益,舍小我、为大局、勇担当,表现出人民军队的高度全局观念,树立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历史楷模。

抗战胜利之初,中原军区部队本可以进入华东、华北等兄弟解放区休养生息,但为了坚守中原战略要地,牵制国民党军,中原军区部队主动放弃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请求留在中原坚持斗争,将国民党30余万兵力牢牢牵制在自己周围。

中原突围开始后,由张体学率领的中原军区鄂东独二旅在宣化店完成了抗击南线之敌、掩护主力西进等任务。在完成掩护任务和自身突围的这段时间里,独二旅的伤亡并不多。


图为鄂豫皖边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形势图

王炳文介绍,独二旅本计划东进与华中军区部队会师,后接到指令,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在严峻的敌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独二旅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燃起了敌后游击战争的烽火。

王炳文说,相关资料显示,独二旅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部队人数由原来的八九千人,最后只剩下800人左右。数千位革命英雄,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保证了大别山区红旗不倒。

中原突围是一部雄壮激昂的英雄史诗,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敢于牺牲,中原突围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有力诠释。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曾晗)

图为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

新华网武汉4月2日电(肖进安 刘晓丽)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以22万人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等直接领导下,中原军区部队奋起展开中原突围战役,胜利地突出了敌人的包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第一枪,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景区内镌刻毛泽东对中原突围评价的巨石

在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景区内,散落着几块黄褐色巨石,分别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中原突围的评价。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原文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207页)

中原突围纪念馆馆长王炳文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介绍,整个突围战役自6月26日起至7月31日止,历时36天。在这36天中,仅有约5万人的中原军区部队,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出重围,粉碎了国民党军约3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并在上百次战斗中给敌以重大杀伤,毙、伤、俘国民党军1.2万余人。

5万多人的中原军区部队,面对人数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何能突出重围并取得重大胜利呢?在宣化店采访,有三个小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赴宣化店途中,美蒋代表坐“轿车”过河,周恩来涉水过河

1946年4、5月间,中原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国民党军决计对围困已久的中原军区部队实施大举进攻,并计划在5月5日至9日全歼中原军区部队,内战呈一触即发之势。

在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际,周恩来力促美蒋代表同赴宣化店视察,并于5月8日下午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了谈判,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内陈列的周恩来过滠水河油画

在中原突围纪念馆,有一幅根据历史史实和留存的照片创作的油画。王炳文介绍,5月6日下午,周恩来携美蒋代表赴宣化店途中,途径黄陂的十棵松滠水河。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河水暴涨,过河的桥梁被冲毁,国共美三方代表乘坐的四辆吉普车过不了河。当时,三方代表过河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代表和国民党的首席代表由老百姓连车带人抬过河,国民党等其他代表则由老百姓或背或抬过河,而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毅然涉过一百多米宽、齐腰深的滠水河。

王炳文介绍,十棵松一带原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游击区,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国民党人员找来当地的国民党乡、保长,要他们想办法找老百姓把汽车弄过河去。乡、保长急得满头冒汗,四处找人,一个人都找不到。原来,老百姓见到穿黄军服的国民党人,害怕得都躲开了。而在当地曾担任过黄陂县委书记的我方军调代表任士舜,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很快就找到了当地群众。十来位身强力壮的汉子,拿着绳子、抬杠,把吉普车捆绑停当,喊着号子,一辆、二辆、三辆、四辆,硬是把吉普车连同美国代表都抬过了河。

人民群众对待共产党与国民党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在场的一位美国记者十分惊讶。他举起照相机,一连拍下抬车过河的几个镜头。王炳文说,这幅油画就是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绘制的。

“民为邦本”匾额诉说初心故事


图为中原突围纪念馆陈列的“民为邦本”匾额

中原突围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块古朴的匾额,上书“民为邦本”四个大字。这块匾额记录着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着中原战略坚持期间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故事。

王炳文介绍,中原突围之前,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和野蛮的经济封锁下,被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内的中原军区数万部队已经到了极困难的程度。

那时,宣化店的老百姓的生活同样困难,怎么办?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3月30日联合颁布布告,命令所属各部队停止向民众借粮,减轻群众负担。官兵们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摸鱼虾”来解决吃饭问题,哪怕饿着肚子,也决不向老百姓借一粒米、一口饭。中原军区领导人以身作则,亲自带领部队开荒种地、砍柴烧炭、打鱼摸虾,以野菜、稀饭充饥。

部队严重缺粮的局面老百姓看在眼里,宣化店的老百姓发起了对部队的支援活动。当地开明士绅发起了“缸里匀米、锅里匀饭”活动,号召大家每顿饭节省一点粮食来支援部队,帮助子弟兵渡过难关。


图为中原军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联合颁布的布告

王炳文介绍,宣化店地处鄂豫交界的丘陵山地,老百姓自身的生活本来就极不宽裕,但每家每户依旧省下珍贵的口粮,尽最大努力帮助部队。群众代表告诉中原军区领导: 你们放心,只要老百姓还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少了部队的。

老百姓的深厚情谊让部队官兵深受感动,为表示对宣化店人民群众的感谢,郑位三让人制作了一块匾额,亲笔题写“民为邦本”四个大字,赠送给宣化店的人民群众,以感谢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之情。

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大别山区红旗不倒

中原军区的斗争历史,是一部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历史。在中原突围及其前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原军区部队坚决服从解放战争的全局利益,舍小我、为大局、勇担当,表现出人民军队的高度全局观念,树立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历史楷模。

抗战胜利之初,中原军区部队本可以进入华东、华北等兄弟解放区休养生息,但为了坚守中原战略要地,牵制国民党军,中原军区部队主动放弃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请求留在中原坚持斗争,将国民党30余万兵力牢牢牵制在自己周围。

中原突围开始后,由张体学率领的中原军区鄂东独二旅在宣化店完成了抗击南线之敌、掩护主力西进等任务。在完成掩护任务和自身突围的这段时间里,独二旅的伤亡并不多。


图为鄂豫皖边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形势图

王炳文介绍,独二旅本计划东进与华中军区部队会师,后接到指令,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继续牵制敌人。在严峻的敌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独二旅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燃起了敌后游击战争的烽火。

王炳文说,相关资料显示,独二旅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部队人数由原来的八九千人,最后只剩下800人左右。数千位革命英雄,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保证了大别山区红旗不倒。

中原突围是一部雄壮激昂的英雄史诗,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铁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敢于牺牲,中原突围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有力诠释。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曾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