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9位英烈故事】先有国 后有家 ——记安应县长李雨膏烈士

2021-04-12 08:51
编者按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更好的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清明期间,诗画安陆推出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讲工作组精心编辑的我市9位英烈的故事,期望广大党员干部能从字里行间走进革命年代,感受英雄情怀,增强党性、升华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安陆“两地一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先有国  后有家

——记安应县长李雨膏烈士


 李雨膏(1901-1946)

李雨膏(1901-1946)  原名芄亨,学名甲林,1901年3月12日生于河南罗山县梅家湾

图片

李雨膏烈士用过的怀表



1920年,考入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湖北省私立武汉中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熏陶,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罗山县工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长,中共信罗边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书记等职;1942年秋,调安(陆)应(山)县委工作,担任县委政权部长、副县长兼县政府党组织书记、县长等职。李雨膏长期担任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人,在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筹积物资支援前线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46年,率安应县1000余名军政人员参加了中原突围,途中病重,组织上安排他在当地老百姓家隐蔽养病,被反动保长告密,被捕牺牲。





盟发革命意识



15岁那年,李雨膏入私塾读书,因其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深得先生喜爱,当别人一提起李雨膏,先生必摇头晃脑一番:“他是我园突出笋,来年可作钓鱼杆”,意思是说李雨膏是个难得的人才,长大必可成就一翻大事。


1920年,李雨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湖北省私立武汉中学。这所学校创办的目的,主要是宣传革命进步思想。董必武先生在该校担任国文教员,结合教学,他经常给学生宣传新思想,讲评时事。这些新思想深深地吸引了年轻的李雨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那时,每逢周六晚上,董必武、陈潭秋等轮流给学生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讲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李雨膏总是早早赶到现场,津津有味地听着先生的讲解。在那里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有时回家后思索中国的现状,久久不能入睡。


1924年,李雨膏带着董必武的殷切嘱托,满怀信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罗山,在大佛寺小学组织了“励志学社”,同时提出“团结互助,以文会友,砥砺学行,争取民主自由”的宗旨。时值酷暑,他抱着“援救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理想,四处奔走,发展社员80余人。他利用励志学社,宣传民主自由,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活动。


图片

健全党的组织   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36岁的李雨膏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再次返回家乡,宣传我党抗日主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他先后组织起“罗山抗日救亡宣传队”和“励志学社”等抗日救亡团体,吸收爱国青年100多人,他们书写标语,教唱抗战歌曲,募捐抗战经费,开办抗战夜校,进行了大量抗日救亡活动。本年,李雨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罗山县工委委员。


1938年9月,罗山沦陷,李雨膏率领抗日宣传队转移到罗山李家湾一带活动,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抗日武装。11月,日寇撤出罗山县城,李雨膏率抗日武装入城,成立“罗山善后委员会”,张贴告示,鸣锣四街,稳定群众情绪,使县城秩序井然。


1939年2月,李雨膏任罗山县委组织部长,根据上级关于发展壮大党组织的指示,先后在城区组建了“西关外”、“东大园”、“县中学”、“县城城关”等四个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共罗山城区委员会,李雨膏兼任区委书记。此时,李雨膏还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了讨伐汪精卫投降卖国的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群众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


一个革命的家庭



李雨膏为了革命不畏艰险,对工作兢兢业业,却很少顾及自己和家庭:为弥补抗日经费不足,把自己的家财都用在抗日工作上;为了增加一份抗日力量,把年仅十岁的大儿子李奇送进了革命队伍。


当时,李奇正在豫鄂边区党校学习,来信说他回家的时间太少,想毕业后调到离家近点的地方工作,同时可以照顾家庭。李雨膏在给儿子回信中写道:

“奇儿:

“……家中巨细,都靠你母亲料理,若有你在家,我当然会放心得多。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考虑其他事情;毕业后,亦应服从党的安排。你不是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么?国破家亡,我们只能先有国而后才有家……。”


李雨膏不仅自己公而忘私,而且还教育他的儿子一心为国,勿以家为念。


1943年春,在襄西地委组织部工作的儿子李奇在反“扫荡”中光荣牺牲,李雨膏化悲痛为力量,将全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中来减轻心里的伤痛。


1946年6月,为配合主力部队突围,安应县党组织安排李雨膏的家属提前转移,李雨膏夜以继日地忙于突围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在家属启程的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赶回家,他望着孩子,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昭荣呀!别难过,我们会再见面的,最多三五年。这些年来,你吃了不少苦。这次你们出远门,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和孩子,只是希望你们一路平安。再过两年,把老二也送去部队吧。”妻子看着丈夫枯瘦的面容,想想牺牲的大儿子李奇和夭折的小儿,还能说什么呢?只是用坚定的目光送走了丈夫。


图片

 

支援前线  突围牺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紧内战步伐,调集30余万兵力,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安应县也处在敌人包围之中,敌人严密的封锁,给我军的给养造成了很大困难。


李雨膏忧心如焚,昼夜奔走,发动群众,克服困难,先后筹集粮食100多万斤运往宣化店。长期劳累,超负荷地为党工作,李雨膏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但他仍带病组织支前队伍,送饭送水,转移伤员,运送弹药。吉阳山战斗结束后,李雨膏代表县委和县政府,带领100多人,携带大量慰问品,登上吉阳山主峰潮盐观,热情慰问英勇作战的指战员。地方党政干部和人民的慰问,使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纷纷表示:决不辜负安应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严惩敢于来犯之敌。


1946年6月27日,李雨膏率安应县1000余名军政人员随江汉军区一起参加中原突围战役。突围途中,李雨膏时常发病,加上昼夜行军,工作劳累和频繁的战斗,病情越发严重。开始几个人扶着他走,后来扶着他也走不动了,而他执意不肯让同志们抬。部队到达鄂西竹溪时,组织上利用当地一个保长的关系,将他安排在当地老百姓家里隐蔽养病,后被该保长告密,被捕牺牲,时年45岁。


来源:党史宣讲工作组

编辑:曾晗

审核:吴焱 


编者按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更好的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清明期间,诗画安陆推出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讲工作组精心编辑的我市9位英烈的故事,期望广大党员干部能从字里行间走进革命年代,感受英雄情怀,增强党性、升华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安陆“两地一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先有国  后有家

——记安应县长李雨膏烈士


 李雨膏(1901-1946)

李雨膏(1901-1946)  原名芄亨,学名甲林,1901年3月12日生于河南罗山县梅家湾

图片

李雨膏烈士用过的怀表



1920年,考入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湖北省私立武汉中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熏陶,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罗山县工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长,中共信罗边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书记等职;1942年秋,调安(陆)应(山)县委工作,担任县委政权部长、副县长兼县政府党组织书记、县长等职。李雨膏长期担任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人,在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筹积物资支援前线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46年,率安应县1000余名军政人员参加了中原突围,途中病重,组织上安排他在当地老百姓家隐蔽养病,被反动保长告密,被捕牺牲。





盟发革命意识



15岁那年,李雨膏入私塾读书,因其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深得先生喜爱,当别人一提起李雨膏,先生必摇头晃脑一番:“他是我园突出笋,来年可作钓鱼杆”,意思是说李雨膏是个难得的人才,长大必可成就一翻大事。


1920年,李雨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湖北省私立武汉中学。这所学校创办的目的,主要是宣传革命进步思想。董必武先生在该校担任国文教员,结合教学,他经常给学生宣传新思想,讲评时事。这些新思想深深地吸引了年轻的李雨膏。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那时,每逢周六晚上,董必武、陈潭秋等轮流给学生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讲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李雨膏总是早早赶到现场,津津有味地听着先生的讲解。在那里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有时回家后思索中国的现状,久久不能入睡。


1924年,李雨膏带着董必武的殷切嘱托,满怀信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罗山,在大佛寺小学组织了“励志学社”,同时提出“团结互助,以文会友,砥砺学行,争取民主自由”的宗旨。时值酷暑,他抱着“援救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理想,四处奔走,发展社员80余人。他利用励志学社,宣传民主自由,进行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活动。


图片

健全党的组织   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36岁的李雨膏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再次返回家乡,宣传我党抗日主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他先后组织起“罗山抗日救亡宣传队”和“励志学社”等抗日救亡团体,吸收爱国青年100多人,他们书写标语,教唱抗战歌曲,募捐抗战经费,开办抗战夜校,进行了大量抗日救亡活动。本年,李雨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罗山县工委委员。


1938年9月,罗山沦陷,李雨膏率领抗日宣传队转移到罗山李家湾一带活动,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抗日武装。11月,日寇撤出罗山县城,李雨膏率抗日武装入城,成立“罗山善后委员会”,张贴告示,鸣锣四街,稳定群众情绪,使县城秩序井然。


1939年2月,李雨膏任罗山县委组织部长,根据上级关于发展壮大党组织的指示,先后在城区组建了“西关外”、“东大园”、“县中学”、“县城城关”等四个党支部,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共罗山城区委员会,李雨膏兼任区委书记。此时,李雨膏还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了讨伐汪精卫投降卖国的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群众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


一个革命的家庭



李雨膏为了革命不畏艰险,对工作兢兢业业,却很少顾及自己和家庭:为弥补抗日经费不足,把自己的家财都用在抗日工作上;为了增加一份抗日力量,把年仅十岁的大儿子李奇送进了革命队伍。


当时,李奇正在豫鄂边区党校学习,来信说他回家的时间太少,想毕业后调到离家近点的地方工作,同时可以照顾家庭。李雨膏在给儿子回信中写道:

“奇儿:

“……家中巨细,都靠你母亲料理,若有你在家,我当然会放心得多。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考虑其他事情;毕业后,亦应服从党的安排。你不是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么?国破家亡,我们只能先有国而后才有家……。”


李雨膏不仅自己公而忘私,而且还教育他的儿子一心为国,勿以家为念。


1943年春,在襄西地委组织部工作的儿子李奇在反“扫荡”中光荣牺牲,李雨膏化悲痛为力量,将全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中来减轻心里的伤痛。


1946年6月,为配合主力部队突围,安应县党组织安排李雨膏的家属提前转移,李雨膏夜以继日地忙于突围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在家属启程的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赶回家,他望着孩子,无限深情地对妻子说:“昭荣呀!别难过,我们会再见面的,最多三五年。这些年来,你吃了不少苦。这次你们出远门,我也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和孩子,只是希望你们一路平安。再过两年,把老二也送去部队吧。”妻子看着丈夫枯瘦的面容,想想牺牲的大儿子李奇和夭折的小儿,还能说什么呢?只是用坚定的目光送走了丈夫。


图片

 

支援前线  突围牺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紧内战步伐,调集30余万兵力,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安应县也处在敌人包围之中,敌人严密的封锁,给我军的给养造成了很大困难。


李雨膏忧心如焚,昼夜奔走,发动群众,克服困难,先后筹集粮食100多万斤运往宣化店。长期劳累,超负荷地为党工作,李雨膏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但他仍带病组织支前队伍,送饭送水,转移伤员,运送弹药。吉阳山战斗结束后,李雨膏代表县委和县政府,带领100多人,携带大量慰问品,登上吉阳山主峰潮盐观,热情慰问英勇作战的指战员。地方党政干部和人民的慰问,使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纷纷表示:决不辜负安应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严惩敢于来犯之敌。


1946年6月27日,李雨膏率安应县1000余名军政人员随江汉军区一起参加中原突围战役。突围途中,李雨膏时常发病,加上昼夜行军,工作劳累和频繁的战斗,病情越发严重。开始几个人扶着他走,后来扶着他也走不动了,而他执意不肯让同志们抬。部队到达鄂西竹溪时,组织上利用当地一个保长的关系,将他安排在当地老百姓家里隐蔽养病,后被该保长告密,被捕牺牲,时年45岁。


来源:党史宣讲工作组

编辑:曾晗

审核:吴焱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