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陆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创了鄂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境内有赵家棚革命烈士陵园、柏树黄抗日烈士陵园、高庙山抗日烈士陵园和新四军第五师建军纪念碑等一批革命纪念地。
为了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变成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云上安陆和安陆广播电台魅力938(FM938)同步推出由市档案馆(市党史研究中心)、市融媒体中心共同编辑的《红色的土地》诵读栏目,介绍安陆境内革命纪念地,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聆听安陆党史故事中,重温血雨腥风历史,感悟刻骨铭心忠诚,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前行奋进力量。
点击上方听音频
王建侯指挥长等十三位烈士纪念塔位于湖北省安陆市接官乡高庙村高庙山顶峰。
王建侯,1918年出生,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大法寺镇王垸人。他自1933年参加红军以来,经历战斗无数,一惯英勇顽强,身先士卒,不怕牺牲。1948年8月,担任安应县军事指挥部副指挥长时,在高庙山战斗中牺牲。
王建侯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不堪忍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只身到江西彭泽,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后,部队转移到婺源县疏散。他经组织批准,回家乡广济隐蔽。
1939年春,李先念率新四军南下,开辟豫鄂边区。王建侯与中共蕲(春)广(济)边地方党组织接上关系,参与组建抗日武装。先后担任蕲广独立营第一连副连长、新四军五师十四旅第四十二团第三营副营长、豫鄂边区党委警卫团第三营营长。1946年,随军突围到陕南,参与创建鄂豫陕解放区。1948年春,王建侯随晋冀鲁豫第十二纵队南下安应,任安应县军事指挥部副指挥长,带领地方部队,开展重建安应的武装斗争。
8月,王建侯带领安应县独立第二团,在安北、应南一带,配合县委、县政府开辟新区。8月8日,他率领部队从会家寨转移到高庙山一带驻防。次日,国民党桂系第七军第一七一师第五一三团,从花园出发到接官亭,策应第十三绥靖区南撤,同时对我进行报复,袭击安应地方武装和政权组织。8月10日清晨,天下了一场大雾。王建侯集合部队在高庙附近的余家塆出操。敌闻声即出动向高庙山直扑过来,打死指挥部哨兵一名,抢占了高庙山制高点。王建侯听见枪响,自觉敌情严重,一面派人通知县委、县政府机关撤离,一面带领部队向高庙山上冲锋。敌居高临下,机枪向下扫射。王建侯停止冲锋,令四连向东截断敌之后援,令五连向西截敌,抢占高庙山之西山头,均遭敌阻击。由于敌强我弱,为保证县委、县政府安全,王建侯遂改令四连五连掩护县委、县政府机关撤离,自己带领六连通讯排,在半山腰阻击敌人。敌见我人数不多,相继扑下山来。机枪手陈某中弹倒下。王建侯跨上前去,端起机枪,向敌猛烈扫射,大量杀伤敌之前锋,迫余敌后撤。他立即命令战士们转移,自己虽中弹负伤,但仍端着机枪继续扫射。由于失血过多,王建侯昏倒在稻田中。警卫员张勇将王建侯背起后撤,走到双塘附近,张勇中弹牺牲。通讯员小刘跑过来背他撤离。他说:“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你赶快归队!”说完,他合上双眼,含泪忍别。四连、五连及六连通讯排,相继随县委、县政府机关安全转移。敌人撤回花园。当晚,县委、县政府机关及指挥部所属部队回到高庙山。
8月13日,中共安应县委、县政府在高庙山召开追悼大会,会后将王建侯等13名干部战士的遗体安葬在高庙山。
1974年,应山县人民政府在高庙山修建了烈士纪念塔。
来源: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曾晗
审核:吴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