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陆市木梓乡陈德安:一家三代党员的初心赓续

2021-07-08 09:43

木梓乡建新村老党员陈德安,在红色基因和优良家风的传承下,一家三代中有8名共产党员,祖孙三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承载着同一份代代赓续的初心。

6月22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安陆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国红来到陈德安家,为他和妻子陈志莲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现在这种日子真的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按照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要尽一切努力为老百姓、为党的事业多做点事。”陈德安,这名光荣在党51周年的老党员,将他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入党的初心

1961年,陈德安从雷公中学毕业,1962年开始在建新12队任会计员,1963年任陈冲小学民办教师兼校长。在“村小”,平均一个老师要带2-3个班,工作虽然辛苦,但陈德安说,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这份工作是他所热爱的,那个年代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想要尽他所能传授知识,把村里的精神面貌改变一点是一点。1970年,因为教书育人工作优秀,陈德安被组织列为新发展党员考察对象。陈德安说,为建新多做一点贡献,就是他的入党初心。

工作的初心

1970年底,陈德安正式任建新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建新农业生产非常落后,是一个吃供应要救济的落后村,穷的叮当响,部分农户缺衣少吃,无法过年。上任后,陈德安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建新同志们干出个样子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干部都要带头下地干活,插秧、施肥、割稻谷,堆草垛,什么事最辛苦陈德安就做什么,群众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此外,陈德安还积极探索提高粮食产量方法,把原来只种一季早稻改为种小麦+中稻,粮食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到了年底家家户户还有不少余粮。因工作成效显著,陈德安被当时的天然乡党委请去,在全乡开现场经验交流会。1983年,陈德安代表安陆县参加“一队三户”代表大会交流工作经验,获孝感地委颁发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

陈德安代表安陆县参加“一队三户”代表大会

1987年,陈德安从建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离任,先后任黄鹤冲茶厂、建新砖厂支部书记。直到1994年,市场化经济浪潮下,建新砖厂体制改革,陈德安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经慎重考虑,陈德安和老伴决定在城区盘了一家门店,经营早点生意。做早点和“当干部”一个样,都是服务群众!看见起大早来过早的农民工,夫妻俩会特意多打点汤面,管够管饱。早点铺子地点偏,前几任店家都因为客流量稀少,没多久就转手了店铺。但在陈德安夫妻俩的诚信经营下,店铺名声越来越大,门前顾客络绎不绝,吃的是早点,看中的却是陈德安夫妻俩真诚、热心、坦率的为人。

2012年,在安陆城区居住了18年的陈德安夫妻,决定回到他们初心出发的地方,继续散发余热。返乡近10年来,陈德安和妻子陈志莲在村积极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每年还会去村里党员代表大会上给党员群众讲讲党课。有人就问他:“老陈,你都图些什么?你当初要是一直选择教书,每月退休金几千块,完全可以在城区过逍遥快活日子,哪像现在什么也没有,不值得。”陈德安笑然应对,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党员,就是要讲奉献,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扎扎实实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村里多做一点贡献,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工作的初心。

一家三代人的初心赓续

60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陈德安的一生平平淡淡,一辈子将自己扎根在最基层,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却在年近退休时经历了离职下岗的一时失意,但他从不觉得日子苦,坦然接受事实,用行动时刻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前那个时代,大家都很苦,不像现在这么自在,如果没有共产党,哪能过上现在这舒心的日子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德安的青春早已不在,但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依旧坚定。客厅中挂满了不同时期拍摄的全家福,历经数十年的共青团徽章、党章、完好如初的工作记录、边角泛黄的旧报纸老邮票,带有毛主席画像的的旧日历……当这些老物件如此普通地呈现在眼前时,忽然发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陈德安家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

“保留老物件,留住老一辈的记忆,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对下一辈的教育意义重大。自己要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历史,保留这份历史,传承给下一代!”陈德安说。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陈德安老人的儿女们个个工作认真负责,表现突出。陈德安的大儿子于1979在部队参军入党,经过不断淬炼成为了师部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岗位上,被评为烈士;次子陈和恩1991年入党,自武警部队退伍后,从协警干起,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一步一个脚印,现任市公安局拘留所所长;三儿子在木梓乡梓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供职,和父辈一样,选择把根扎在农村,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最基层;三孙子陈睿楠2011年入党,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国防中船重工工作;三孙媳邹媛媛大学毕业,留校在中南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孙女婿魏寅2006年入党,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讲师。一家三代8名党员在基层、教育、公安、国防等事业默默耕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散发光和热。

陈德安夫妇与大儿子(烈士)合影

陈德安说:“每次逢年过节,他们回来看望我,先不谈别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他们跟我谈谈最近工作情况如何。”一番交心谈话下来,陈德安会指出后辈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时刻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所在,提醒他们要戒骄戒躁、淡薄名利,学会把根深扎在最基层,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每个年代,都有一枚独特的烙印;每个党员,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在他们身上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光辉形象。让我们一起致敬老党员,学习他们身上的“老党员精神”,涵养坚如磐石的初心,切实肩负起职责使命,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通讯员明元  

木梓乡建新村老党员陈德安,在红色基因和优良家风的传承下,一家三代中有8名共产党员,祖孙三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承载着同一份代代赓续的初心。

6月22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安陆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周国红来到陈德安家,为他和妻子陈志莲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现在这种日子真的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按照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要尽一切努力为老百姓、为党的事业多做点事。”陈德安,这名光荣在党51周年的老党员,将他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入党的初心

1961年,陈德安从雷公中学毕业,1962年开始在建新12队任会计员,1963年任陈冲小学民办教师兼校长。在“村小”,平均一个老师要带2-3个班,工作虽然辛苦,但陈德安说,教书育人,传道受业解惑这份工作是他所热爱的,那个年代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想要尽他所能传授知识,把村里的精神面貌改变一点是一点。1970年,因为教书育人工作优秀,陈德安被组织列为新发展党员考察对象。陈德安说,为建新多做一点贡献,就是他的入党初心。

工作的初心

1970年底,陈德安正式任建新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建新农业生产非常落后,是一个吃供应要救济的落后村,穷的叮当响,部分农户缺衣少吃,无法过年。上任后,陈德安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建新同志们干出个样子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村干部都要带头下地干活,插秧、施肥、割稻谷,堆草垛,什么事最辛苦陈德安就做什么,群众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此外,陈德安还积极探索提高粮食产量方法,把原来只种一季早稻改为种小麦+中稻,粮食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到了年底家家户户还有不少余粮。因工作成效显著,陈德安被当时的天然乡党委请去,在全乡开现场经验交流会。1983年,陈德安代表安陆县参加“一队三户”代表大会交流工作经验,获孝感地委颁发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

陈德安代表安陆县参加“一队三户”代表大会

1987年,陈德安从建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离任,先后任黄鹤冲茶厂、建新砖厂支部书记。直到1994年,市场化经济浪潮下,建新砖厂体制改革,陈德安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经慎重考虑,陈德安和老伴决定在城区盘了一家门店,经营早点生意。做早点和“当干部”一个样,都是服务群众!看见起大早来过早的农民工,夫妻俩会特意多打点汤面,管够管饱。早点铺子地点偏,前几任店家都因为客流量稀少,没多久就转手了店铺。但在陈德安夫妻俩的诚信经营下,店铺名声越来越大,门前顾客络绎不绝,吃的是早点,看中的却是陈德安夫妻俩真诚、热心、坦率的为人。

2012年,在安陆城区居住了18年的陈德安夫妻,决定回到他们初心出发的地方,继续散发余热。返乡近10年来,陈德安和妻子陈志莲在村积极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每年还会去村里党员代表大会上给党员群众讲讲党课。有人就问他:“老陈,你都图些什么?你当初要是一直选择教书,每月退休金几千块,完全可以在城区过逍遥快活日子,哪像现在什么也没有,不值得。”陈德安笑然应对,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党员,就是要讲奉献,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扎扎实实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村里多做一点贡献,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工作的初心。

一家三代人的初心赓续

60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陈德安的一生平平淡淡,一辈子将自己扎根在最基层,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却在年近退休时经历了离职下岗的一时失意,但他从不觉得日子苦,坦然接受事实,用行动时刻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以前那个时代,大家都很苦,不像现在这么自在,如果没有共产党,哪能过上现在这舒心的日子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德安的青春早已不在,但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依旧坚定。客厅中挂满了不同时期拍摄的全家福,历经数十年的共青团徽章、党章、完好如初的工作记录、边角泛黄的旧报纸老邮票,带有毛主席画像的的旧日历……当这些老物件如此普通地呈现在眼前时,忽然发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

陈德安家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

“保留老物件,留住老一辈的记忆,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对下一辈的教育意义重大。自己要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历史,保留这份历史,传承给下一代!”陈德安说。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陈德安老人的儿女们个个工作认真负责,表现突出。陈德安的大儿子于1979在部队参军入党,经过不断淬炼成为了师部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却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岗位上,被评为烈士;次子陈和恩1991年入党,自武警部队退伍后,从协警干起,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一步一个脚印,现任市公安局拘留所所长;三儿子在木梓乡梓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供职,和父辈一样,选择把根扎在农村,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最基层;三孙子陈睿楠2011年入党,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国防中船重工工作;三孙媳邹媛媛大学毕业,留校在中南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孙女婿魏寅2006年入党,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讲师。一家三代8名党员在基层、教育、公安、国防等事业默默耕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散发光和热。

陈德安夫妇与大儿子(烈士)合影

陈德安说:“每次逢年过节,他们回来看望我,先不谈别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他们跟我谈谈最近工作情况如何。”一番交心谈话下来,陈德安会指出后辈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时刻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所在,提醒他们要戒骄戒躁、淡薄名利,学会把根深扎在最基层,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每个年代,都有一枚独特的烙印;每个党员,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在他们身上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光辉形象。让我们一起致敬老党员,学习他们身上的“老党员精神”,涵养坚如磐石的初心,切实肩负起职责使命,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通讯员明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