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次的走访,我找到了赵棚镇腊梅村魏国强家庭。不幸运的是魏国强夫妻暑期到儿子家带孙子,就向邻居找到了他的电话号码,打通电话,听他讲述了一家三代子女从戎,保家卫国的故事:
我父亲魏华升,生于1925年3月,16岁便参加了赵棚镇抗日游击队,随李先念部队辗转在安应县打游击。曾先后在赵棚镇参加楂山战役、牧牛山战役、鱼塘庙等大小不等的战役。在赵棚镇楂山战役中,父亲所在的一个班遭遇了日本一个小分队。当时,战役非常激烈,激战后父亲所在的班只剩下3人,战友张万泽身负重伤,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将其背着转到安全地带,并进行抢救。张万泽老人至今仍健在。每次谈到那次战役,老人眼中充满怀念与感激。1942年,父亲随部队南下,在广东当地同我母亲结婚,担任广东四会县公安局长。育有3个儿子。1960年,父亲积极响应当时下放政策的号召,回到老家赵棚镇魏湾村做了一个普通农民,1988年2月因病过世。父亲一生历经战火,建国后又经历了物质极不丰富的建国岁月,生活一直都很清苦,但是能和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在一起,有吃有穿有住,父亲仍然无比的满足。
慢慢的,我长大成人。1976年,正值中越两国一直闹摩擦的时期,父亲积极鼓励我去当兵。“国不安哪有家安!”总记得父亲当时对我的叮嘱。当时,家里很是贫穷,一家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正是家里当家的劳力。但父亲毅然让我扛起枪上了战场。1979年2月,中国发起了对越反击战,我所在的54军炮兵团参加了本次战役。在猫耳洞里,一蹲就是一星期,潮湿的空气,吃着压缩饼干,面黄肌瘦,人几乎没有一点儿力气。在我军步兵的顽强攻击和炮兵强大攻势的震慑下,越南兵撤出广西境内。那时,广西的民众热情支持对越战争,民众自发每五里设一茶亭,十里设一饭亭,处处准备着士兵吃的东西,就是为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家园。1980年,我复原回到老家,当年年底结婚,在家种起了1.5亩的耕地。次年,有了儿子魏永富,之后又增添了一女。回家种田的日子,也是清苦。腊梅村是典型的人多田少,我们一家四口仅1.5亩田地,日子只能勉强支撑。穷则思变,没办法时,我找到了一个老战友,同他一起育了2亩的树苗,种植一些湿地松、桃树、银杏树的苗木。那时,也只能每年卖3000元左右的苗木款补贴家用。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一万元左右。1998年,儿子长大成人,和平年代,也得要人保家卫国啊!那时当兵苦,当兵累。为了让儿子在部队中历练,为了传承我家世代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我将儿子送到了新疆哈市步兵团,服役三年后,儿子复原,到枣阳打工至今。
回想起我家三代的当兵史,父亲为信仰而战,和平年代,不以战功自居,没有给政府增添麻烦,自力更生,直至去世。我因父亲的遗志当兵,没有大家,哪来小家。复员后,一直为家庭生计而忙碌,不愿给组织找麻烦,无怨无悔;儿子为义务而从戎,期间待遇补贴甚微,现同普通人一样,靠打工生活。但我以这样的家庭感到自豪,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奉献了自己了力量,实现了个人价值,虽然我这样的家庭很普通,但我们的家庭最美丽。希望和平中的人民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