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共同缔造在行动】安陆:共同奋斗 幸福攀升——从朱桥实践看“共同缔造”探索

通讯员刘艳 杨鹏程 王元 2022-11-30 08:48

图片


图片

银杏染初冬,满树黄金甲。11月18日,安陆市王义贞镇朱桥村内,有着比自然美景更醉人的场景: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正加紧开展堰塘清淤、民居改造、平整道路等,大家一起动手,随处可见“共同缔造”的繁忙景象。


这幅齐心奋斗图,是村民和村“两委”一笔一画共同勾勒的。


今年,朱桥村村“两委”积极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村民“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群众商量着办”,发动大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使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


一条路“撬动”民心:


没想到“我们”说了能算

图片


朱桥村地处京山、安陆、随州三县(市)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几年前湖北长生堂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于此,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牡丹油、牡丹花蕊茶、大麦酒、长生米等特色产品,让村里有了不错的产业基础。


朱桥村村“两委”今年的思路是,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造提升环境,让村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王义贞镇党委书记余雪琴带领镇、村两级干部来到基础最差、底子最薄的七组、八组,问计于民。


很多村民抱着观望的态度不肯开口。余雪琴笑着说:“深化乡村振兴,美化生活环境,共同缔造幸福,大家有啥说啥,照直说!”


村民黄兴平大着胆子开了腔:“要我说,路是个大问题。其它村的路都修通了,我们怎么没一点动静?”


有人开了“头炮”,马上有村民跟上:“村里的塘堰完全存不住水,年年种田灌溉要等着上游水库‘让水’,叫人头疼……”“还有电改,要改就改到位,不然我们用电总是不方便……”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着说着还激动起来,现场变得“火药味”十足。镇、村两级干部也不生气。用心聆听,把村民的话全记在本上。


村民有需求,干部忙回应。没过几天,在村民代表陈问新家门口的屋场院子会中,群众们的意见建议被整理好、罗列出来,村干部与村民们讨论,初步完成了一份承载着众人期盼的“民生菜单”。


图片


“本以为干部们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他们真的听进去了,要把我们提的问题一条条解决。”黄兴平高兴地说。


最先决定动工的是七组的一条断头路。以前,从这里走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绕得还远。村里做好规划,从岗地中间辟出一条路,直通陈朱线,连通主干道。把以前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10多分钟。


七组的50余户居民知道要修路,近半数人家出资捐款,家家出人出力投入建设,一条约2000米的产业路建成。路修通那天,黄兴平高兴得像过年似的,买了鞭炮在路边庆贺。


按村里的规划,除了打通几条断头路外,还将硬化通户道路,建设方便农业机械直接下田耕作的通田路。得知这个消息,黄兴平更开心了:“修路是我提的。愿望能这么快就实现,说明村干部是真心和我们想到一起、干到一起的……”


一口塘“唤醒”民力:


变“站着看”为“争着干”


11月18日,几台挖掘机正忙着翻修、扩充当家塘堰,74岁的村民张兴朝感慨:“家门口的这口塘堰几十年都没有修整了。整好后又能派上用场,再也不用大老远地挪水、借水了!”


当家塘堰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朱桥村处丘陵地带,区域性、季节性干旱频发,当家塘堰本应在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挑起大梁。


可是,因为塘口年久失修,当家塘堰的灌溉功能严重下降,每年农忙时,灌溉用水就成了村民们最头疼的事。


“这边叫余家垱,源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张兴朝介绍说,每逢干旱,山泉断流,塘堰里完全没水。


要灌溉怎么办?一个字,等。



要么彻夜不眠,等泉水一点点渗下来,蓄到一定量再抽到田里;再要么让村里去协调,等8000米开外的水库放水时,上游村子用过后,让点水给朱桥村。“因为用水不便,每年都有村民弃耕。”


张兴朝舍不得祖辈的田地,种了7亩水稻,可每年农田灌溉仍是他的一块心病。


正在加紧建设的塘堰蓄水项目,将改写村湾缺水用的历史,也让张兴朝的心病彻底断根。


通过专业规划设计,村里把余家垱和相隔不远的另一个水塘张家垱打通,深挖清淤,筑底护坡,恢复水系流通,提升蓄水量。同时,还修一条1000米的引水渠,建起泵站,引郑家河水以备不时之需。“工程建好后,至少可供五、六、七、八四个组农忙时节足量用水。”朱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说。


一口塘修到村民心坎坎上,也“唤醒”了他们主动性。村民们穿上“共同缔造志愿者”的统一工作服,自发自愿参与建设,有的出工,有的出力。有的村民还把平日自己舍不得吃的好烟、好糖发给大家,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都帮我们建村子,我们最受益,还不得出点力、出点人?”


图片

图片

公共设施建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有限的资金花在了刀刃上;村庄的主人焕发了“主人翁精神”;干群关系也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干部帮忙干、农民甩手看”的现象不见了,带来了“共画一张图、同下一盘棋”的美丽乡村新风景。



一个愿景“打通”民意:


共同奋斗就能创造幸福生活

图片


村庄在变美,风气在变好,家园在变靓,幸福的味道也更浓了。


轰鸣声中,朱桥村村口一幢20多平米的水泥房子正在被拆除。现场指挥并亲自动手的是八组村民张仁安,他拆的是自家建的库房。


这个库房是十多年前建的。当时花了不少钱,还安了结实的卷闸门。塘堰翻修后,立在塘堰边的这个库房显得格外突兀。


村里和在外务工的张仁安沟通,想拆了这个“挡路虎”。看到村干部发来的村容村貌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张仁安二话没说,立马带着妻子回来主动拆房:“家门口搞建设,自己不仅不能拖后腿,更要出一份力。”


“以前路不通,少有人到村里来。大家也就不讲究,农具、杂物随手乱放,乱搭乱盖更是司空见惯。现在不一样了,齐心协力开展环境整治,都巴不得村里处处都是美景。”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说。


有效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家园意识,朱桥正逐步走出村庄空心化、内生能力不足的尴尬困境,如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时聊的是村庄变化带来的新气象。


老百姓参与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村民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维护管理上也特别用心,他们对自家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进行自主认领认管,让人居环境整治“各自为战”变“大家一起干”。


图片


阡陌纵横、民居错落,道路干净,树木青翠、小院别致……村庄整治提升后,朱桥村正在显现婀娜的原生态美景。


“我们这里还没有改造好,等完工后我们湾子会更好看,到时欢迎你们来。”村民们高兴地说道。

图片

瞄准群众的需求、愿景,锚定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群共绘美好图景、共创幸福生活——一幅“村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正在朱桥村徐徐展开。

来源:通讯员刘艳 杨鹏程 王元

编辑:曾晗

审核:盛婷

二审:吴焱

终审:叶亚玲 

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


图片

银杏染初冬,满树黄金甲。11月18日,安陆市王义贞镇朱桥村内,有着比自然美景更醉人的场景: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正加紧开展堰塘清淤、民居改造、平整道路等,大家一起动手,随处可见“共同缔造”的繁忙景象。


这幅齐心奋斗图,是村民和村“两委”一笔一画共同勾勒的。


今年,朱桥村村“两委”积极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村民“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群众商量着办”,发动大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使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决策者、参与者、受益者。


一条路“撬动”民心:


没想到“我们”说了能算

图片


朱桥村地处京山、安陆、随州三县(市)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几年前湖北长生堂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于此,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开发牡丹油、牡丹花蕊茶、大麦酒、长生米等特色产品,让村里有了不错的产业基础。


朱桥村村“两委”今年的思路是,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改造提升环境,让村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王义贞镇党委书记余雪琴带领镇、村两级干部来到基础最差、底子最薄的七组、八组,问计于民。


很多村民抱着观望的态度不肯开口。余雪琴笑着说:“深化乡村振兴,美化生活环境,共同缔造幸福,大家有啥说啥,照直说!”


村民黄兴平大着胆子开了腔:“要我说,路是个大问题。其它村的路都修通了,我们怎么没一点动静?”


有人开了“头炮”,马上有村民跟上:“村里的塘堰完全存不住水,年年种田灌溉要等着上游水库‘让水’,叫人头疼……”“还有电改,要改就改到位,不然我们用电总是不方便……”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着说着还激动起来,现场变得“火药味”十足。镇、村两级干部也不生气。用心聆听,把村民的话全记在本上。


村民有需求,干部忙回应。没过几天,在村民代表陈问新家门口的屋场院子会中,群众们的意见建议被整理好、罗列出来,村干部与村民们讨论,初步完成了一份承载着众人期盼的“民生菜单”。


图片


“本以为干部们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他们真的听进去了,要把我们提的问题一条条解决。”黄兴平高兴地说。


最先决定动工的是七组的一条断头路。以前,从这里走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脚泥,绕得还远。村里做好规划,从岗地中间辟出一条路,直通陈朱线,连通主干道。把以前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10多分钟。


七组的50余户居民知道要修路,近半数人家出资捐款,家家出人出力投入建设,一条约2000米的产业路建成。路修通那天,黄兴平高兴得像过年似的,买了鞭炮在路边庆贺。


按村里的规划,除了打通几条断头路外,还将硬化通户道路,建设方便农业机械直接下田耕作的通田路。得知这个消息,黄兴平更开心了:“修路是我提的。愿望能这么快就实现,说明村干部是真心和我们想到一起、干到一起的……”


一口塘“唤醒”民力:


变“站着看”为“争着干”


11月18日,几台挖掘机正忙着翻修、扩充当家塘堰,74岁的村民张兴朝感慨:“家门口的这口塘堰几十年都没有修整了。整好后又能派上用场,再也不用大老远地挪水、借水了!”


当家塘堰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朱桥村处丘陵地带,区域性、季节性干旱频发,当家塘堰本应在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挑起大梁。


可是,因为塘口年久失修,当家塘堰的灌溉功能严重下降,每年农忙时,灌溉用水就成了村民们最头疼的事。


“这边叫余家垱,源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张兴朝介绍说,每逢干旱,山泉断流,塘堰里完全没水。


要灌溉怎么办?一个字,等。



要么彻夜不眠,等泉水一点点渗下来,蓄到一定量再抽到田里;再要么让村里去协调,等8000米开外的水库放水时,上游村子用过后,让点水给朱桥村。“因为用水不便,每年都有村民弃耕。”


张兴朝舍不得祖辈的田地,种了7亩水稻,可每年农田灌溉仍是他的一块心病。


正在加紧建设的塘堰蓄水项目,将改写村湾缺水用的历史,也让张兴朝的心病彻底断根。


通过专业规划设计,村里把余家垱和相隔不远的另一个水塘张家垱打通,深挖清淤,筑底护坡,恢复水系流通,提升蓄水量。同时,还修一条1000米的引水渠,建起泵站,引郑家河水以备不时之需。“工程建好后,至少可供五、六、七、八四个组农忙时节足量用水。”朱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说。


一口塘修到村民心坎坎上,也“唤醒”了他们主动性。村民们穿上“共同缔造志愿者”的统一工作服,自发自愿参与建设,有的出工,有的出力。有的村民还把平日自己舍不得吃的好烟、好糖发给大家,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都帮我们建村子,我们最受益,还不得出点力、出点人?”


图片

图片

公共设施建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有限的资金花在了刀刃上;村庄的主人焕发了“主人翁精神”;干群关系也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干部帮忙干、农民甩手看”的现象不见了,带来了“共画一张图、同下一盘棋”的美丽乡村新风景。



一个愿景“打通”民意:


共同奋斗就能创造幸福生活

图片


村庄在变美,风气在变好,家园在变靓,幸福的味道也更浓了。


轰鸣声中,朱桥村村口一幢20多平米的水泥房子正在被拆除。现场指挥并亲自动手的是八组村民张仁安,他拆的是自家建的库房。


这个库房是十多年前建的。当时花了不少钱,还安了结实的卷闸门。塘堰翻修后,立在塘堰边的这个库房显得格外突兀。


村里和在外务工的张仁安沟通,想拆了这个“挡路虎”。看到村干部发来的村容村貌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张仁安二话没说,立马带着妻子回来主动拆房:“家门口搞建设,自己不仅不能拖后腿,更要出一份力。”


“以前路不通,少有人到村里来。大家也就不讲究,农具、杂物随手乱放,乱搭乱盖更是司空见惯。现在不一样了,齐心协力开展环境整治,都巴不得村里处处都是美景。”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说。


有效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家园意识,朱桥正逐步走出村庄空心化、内生能力不足的尴尬困境,如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时聊的是村庄变化带来的新气象。


老百姓参与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村民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维护管理上也特别用心,他们对自家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进行自主认领认管,让人居环境整治“各自为战”变“大家一起干”。


图片


阡陌纵横、民居错落,道路干净,树木青翠、小院别致……村庄整治提升后,朱桥村正在显现婀娜的原生态美景。


“我们这里还没有改造好,等完工后我们湾子会更好看,到时欢迎你们来。”村民们高兴地说道。

图片

瞄准群众的需求、愿景,锚定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干群共绘美好图景、共创幸福生活——一幅“村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正在朱桥村徐徐展开。

来源:通讯员刘艳 杨鹏程 王元

编辑:曾晗

审核:盛婷

二审:吴焱

终审:叶亚玲 

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