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管理多少亩大田?我的经验是,500亩。当然,这需要科技的力量。 我和爱人以前是做农业研究的:我是土壤学硕士,他是农学博士;我在研究所工作,他在大学工作。但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发展机遇。也深信,农业的学问,应该做到广阔的大地上。2017年4月,我们俩双双辞职,回到江苏镇江的农村进行创业。因为缺少耕种的经验,我也闹过不少笑话。跟着“老把式”们学筛土,几个月就瘦了20斤。一边吃苦,也一边思考:既然我是新农人,应该给农业带来什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理念,一个是科技。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想让种地,变得更高效、更轻松、更有吸引力。如果你来到我们管理的2万多亩大田,就会发现,农业早就变了样。种地也可以很高端,不再是看天吃饭,而是知天而作。我们无处不在的传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光照、风速、气温、雨量这些环境数据。土壤肥力怎么样、苗情长势好不好、有没有病虫害,看看云平台,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大田种植结合着物联网、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装备,让种地变得简单多了。比如我们收麦子,已经实现了无人收割、无人耕种、无人播种、无人施肥。后台监测显示,95%的麦子成熟了,一声令下就开始收割。收割之后,我们无缝衔接上犁地、耕田、无人机撒肥。科技的赋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们有一组数据: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40%,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15%,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20%。与此同时,水稻的亩产提升9%(亩均1200斤),亩均效益增加28%。我们附近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增收,粮食品质的提升。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我都专门到农村地区做调研,收集、整理不同地方,种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变成一个个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要实现多种粮、种好粮,既靠人也靠技术,尤其是懂技术的人。基层农技人员现在还是太缺乏了,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收益。一方面要建强农业的平台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要通过优化储备粮的收购指标、提升惠农金融服务的质效等方式,来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做到更好地保障粮农的权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有知农、爱农、敬农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回到土地,加入新农人行列,农业才有希望。我们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共建了培训课堂,我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在田间给他们的学生上课;我也和前辈、同行,一起推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亚夫新农人学院”,探索创新不同类型新农人的培养模式。我相信,加强培训、完善政策,支持新农人去大胆尝试,去激活土地活力,种地可以不再苦、不再难,甚至还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时尚的。农民是一份值得尊重的职业,农业是被国家需要、大有可为的事业。今年两会上,我提出建议,建议一些地方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新农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先行先试一些农业人才政策、农业科技项目、农业产业模式。打造极具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农业平台经济体,通过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给种养一线生产端分配更加合理的利润,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投身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屏幕前的你,如果有志于农业,希望看到我的故事后,能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信心。我是全国人大代表,80后新农人魏巧。欢迎关注人民日报评论,人民视频。我们明年见!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一个人,能管理多少亩大田?我的经验是,500亩。当然,这需要科技的力量。 我和爱人以前是做农业研究的:我是土壤学硕士,他是农学博士;我在研究所工作,他在大学工作。但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发展机遇。也深信,农业的学问,应该做到广阔的大地上。2017年4月,我们俩双双辞职,回到江苏镇江的农村进行创业。因为缺少耕种的经验,我也闹过不少笑话。跟着“老把式”们学筛土,几个月就瘦了20斤。一边吃苦,也一边思考:既然我是新农人,应该给农业带来什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理念,一个是科技。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想让种地,变得更高效、更轻松、更有吸引力。如果你来到我们管理的2万多亩大田,就会发现,农业早就变了样。种地也可以很高端,不再是看天吃饭,而是知天而作。我们无处不在的传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光照、风速、气温、雨量这些环境数据。土壤肥力怎么样、苗情长势好不好、有没有病虫害,看看云平台,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大田种植结合着物联网、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装备,让种地变得简单多了。比如我们收麦子,已经实现了无人收割、无人耕种、无人播种、无人施肥。后台监测显示,95%的麦子成熟了,一声令下就开始收割。收割之后,我们无缝衔接上犁地、耕田、无人机撒肥。科技的赋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们有一组数据: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40%,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15%,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20%。与此同时,水稻的亩产提升9%(亩均1200斤),亩均效益增加28%。我们附近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增收,粮食品质的提升。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每年我都专门到农村地区做调研,收集、整理不同地方,种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变成一个个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要实现多种粮、种好粮,既靠人也靠技术,尤其是懂技术的人。基层农技人员现在还是太缺乏了,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收益。一方面要建强农业的平台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要通过优化储备粮的收购指标、提升惠农金融服务的质效等方式,来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做到更好地保障粮农的权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有知农、爱农、敬农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回到土地,加入新农人行列,农业才有希望。我们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共建了培训课堂,我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在田间给他们的学生上课;我也和前辈、同行,一起推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亚夫新农人学院”,探索创新不同类型新农人的培养模式。我相信,加强培训、完善政策,支持新农人去大胆尝试,去激活土地活力,种地可以不再苦、不再难,甚至还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时尚的。农民是一份值得尊重的职业,农业是被国家需要、大有可为的事业。今年两会上,我提出建议,建议一些地方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新农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先行先试一些农业人才政策、农业科技项目、农业产业模式。打造极具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农业平台经济体,通过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给种养一线生产端分配更加合理的利润,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投身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屏幕前的你,如果有志于农业,希望看到我的故事后,能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信心。我是全国人大代表,80后新农人魏巧。欢迎关注人民日报评论,人民视频。我们明年见!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