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脍炙人口。
身穿毛织物,足蹬毛皮靴,头戴尖毡帽,距今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被发现时轰动一时,给人以无尽遐想。
在考古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呈现《李柏文书》……一件件楼兰文物,一处处楼兰遗迹拂去黄沙、重见天日,彰显着楼兰现存遗迹建设者的中原属性,见证着西域与中原的紧密联系,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楼兰在哪里?它因何而兴,因何而亡?它现在是什么样子?它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
守护:万里荒漠 千年故城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地方政权之一,地处新疆若羌县境内罗布泊北岸,因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曾是东西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西文化荟萃之处。然而在辉煌了数百年后,楼兰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留下一个未解之谜。
这是楼兰故城遗址(无人机照片,2018年9月21日摄)。新华社发(若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00多年前,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时,首次发现了楼兰并将之公布于众。从此,掀起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楼兰考古热”。近几十年,我国科学家深入罗布泊,揭开楼兰神秘面纱,将淹没在历史浮尘下的辉煌文明重现人间。
如今的楼兰遗迹轮廓依稀可辨。通过航拍俯瞰,可见城郭基本为方形,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楼兰故城东北区,坐落着残高约10.4米的佛塔遗址,不远处有一处官署遗存,考古工作人员叫它“三间房”。虽经风沙侵蚀,遗迹依稀可见,房屋用土块垒砌,东西两间较狭小,中间一间较宽大,形制规格较高,布局严谨。
往事越千年,这些见证过楼兰兴衰的古遗址在狂风细雨中,或风化、或返碱、或逐步被夷平。为了保护楼兰遗迹,一群楼兰文物保护站的文保员扎根在环境恶劣的罗布泊,守护着古老文明。
这是楼兰故城遗址(无人机照片,2018年9月21日摄)。新华社发(若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岁的阿迪力江·吉里力是文保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工作是在大漠深处日常巡视,不让文物盗窃者或者游客进入故城和附近的墓葬群,一次大概两个小时,大多时候,沿途只有死寂般的荒凉。
寂寞是这份工作的底色,也常有惊险时刻。多年前,保护站站长李鹏飞曾经碰到过拒不听劝,甚至“抄家伙”威胁他们的闯入者,最终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这些闯入者被全部带走,并搜出了他们试图盗走的文物。
大漠孤烟,雄关漫道。楼兰故城及周边气候异常恶劣,最近几年的气象资料显示,该区域8级大风天数年均高达80天,浮尘天气115天至193天,夏季地表温度70摄氏度。尽管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提及工作,阿迪力江依然是满满自豪: “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文物,都有着重要价值。”现在楼兰有2处保护站,每个站都有人值守。
这是楼兰故城遗址(无人机照片,2018年9月21日摄)。新华社发(若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相关部门以最大努力保护了楼兰故城。”李鹏飞告诉记者,2020年6月,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深入罗布泊,顶着高温和风沙,克服恶劣环境,对楼兰故城内的佛塔遗址和官署遗址进行长达170天的抢救性修复。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抢险加固前的佛塔遗址局部(2019年11月14日摄);下图为抢险加固后的佛塔遗址局部(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42岁的文保员马壮来保护站前对楼兰知之甚少,而今他已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对守护故城感情逐渐深厚。“我们与古迹为伴,耐得寂寞、吃得风沙、扛得暴晒,虽然苦,但甘之如饴。”
见证: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楼兰之所以蜚声海内外,除了它的消失之谜,还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具有多重价值。
“三间房”西面的垃圾堆里发现了诸多汉文、佉卢文等木简和纸质文书,“西域长史”或“长史”的官衔及活动记载频频出现。
其中,写于东晋时期的《李柏文书》引人注目。据考古学家孟凡人考证,西域长史李柏在讨伐叛变的戊己校尉赵贞前,给焉耆王龙熙写下这封书信,意在争取其对自己讨逆的支持,避免腹背受敌。
“由这些文字可知,这里曾是西域长史的治所、驻地。”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表示,木简和文书的发现,证明当时楼兰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门户,中央政府使用中原王朝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管辖此地。
2015年,“张帀千人丞印”字样的铜制官印在楼兰出土。考古人员表示,“张帀”可能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
这是在若羌县楼兰博物馆拍摄的反映魏晋官吏制度的铜印“张帀千人丞印”(2023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摄
在稳定的政治共同体下,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互相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活动地域上交错,甚至血缘上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龙、虎、天禄等瑞兽昂首阔步,“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九个字古拙奔放,楼兰出土的织锦,虽然右侧边缘已残,但其精美的纹样仍令人赞叹不已。
“织锦铭文展现了汉代中国面对世界的博大胸襟,以及立高怀远、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带有吉祥语的织锦,其中有不少是汉王朝封赏赐赠给西域绿洲城国首领及贵族的礼品。
以丝路“楼兰道”为纽带的中原—西域交通大动脉有机地将军事、政治及楼兰居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共同体下被进一步建构。
悠悠古丝绸之路上,楼兰也见证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考古人员曾在此发掘出来自异域的海贝、珊瑚和蚌饰件等。
透过楼兰故城中佛塔遗址,可以看到公元3世纪至4世纪,这片土地盛行佛教的景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助理教授潘攀说,佛塔坐落于楼兰故城中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证明佛教东传后曾在当时的楼兰地区传播并发展。
激“活”:楼兰故事 中国声音
白云千载空悠悠,在楼兰遗址所在的新疆若羌县,一座楼兰博物馆拔地而起,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冯京介绍,现馆藏文物5717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
这是2023年11月9日拍摄的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摄
踱步展厅,展陈的一件件古老文物,似乎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诉说着楼兰的千年沧桑。
《史记·匈奴列传》,是楼兰在史籍中第一次亮相。汉武帝时,张骞凿通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楼兰扼守南北两道之咽喉,商贾不绝,驼铃悠悠,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辉煌数百年后,楼兰逐渐城郭巍然,人烟断绝。故城出土木简文书记载了当时耕地因干旱不能完成耕种任务的情况,专家分析,河流改道断流、罗布泊干涸是楼兰消亡的实质性原因。
如何复活沉寂上千年的楼兰?
2014年到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五家科研单位,针对楼兰在内的罗布泊诸多科学问题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用实物证据证实了汉晋时期楼兰以汉传文化为主导。
2022年春天,已故楼兰考古专家侯灿撰写的《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为楼兰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从汉到晋的历史演变、形态布局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并为楼兰测量提供了经纬度、水渠道路、建筑遗址的精确数据。
科考过程中,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重见天日。同时,加强楼兰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楼兰文物“活”起来的工作也日渐兴盛。
技术专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佛塔遗址建立数字化档案(2020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楼兰出土的织锦残片是我们的灵感来源。”楼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柜台前,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云气纹、瑞兽纹等纹饰,“长葆子孙”“延年益寿”“长乐光明”等吉祥语,一件件交织楼兰文化符号和现代元素的书签、U盘、抱枕、坐垫、水杯、手提包受到参观者青睐。
除了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楼兰故事走向远方,冯京介绍,博物馆还积极组织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流动博物馆展、楼兰文化研讨会,打造楼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若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义宏介绍,若羌县深挖楼兰文化元素,发布《我在楼兰等你》《楼兰我来了》等音乐作品,打造“楼小兰”IP形象,以动画形式讲述楼兰故事,让神秘而遥远的楼兰文化“活”起来。
“楼兰遗址是丝绸之路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李文瑛认为,楼兰见证了中央政府西域治理体系的构建,也见证了中华文明自信拥抱世界。
“楼兰是让世界了解东方大国的重要遗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表示,国内也越来越关注楼兰研究,楼兰的思想和文化特性将在不断的深化研究中进一步得到充分阐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