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是这个理》:花鼓声声“潜”万家

2024-05-13 15:16

在潜江,花鼓戏可谓是家喻户晓,“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这句民间谚语道出了潜江人对花鼓戏的热爱。只要哪个地方有花鼓戏,潜江人总能闻“声”而动。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93期:花鼓声声“潜”万家。村口、剧院、手机里,悠长的花鼓戏腔,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中。为什么在潜江,这种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能遍地生花,它给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怎样的色彩?让我们和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尚文杰一起前往潜江,探寻问题的答案。

专题:是这个理

创精品剧目 传统花鼓焕生机

在潜江市群艺馆里,潜江百花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团长高力容的带领下排练新戏。她们都是业余爱好者,因为对花鼓戏的热爱加入了剧团,从零开始学习表演。今年52岁的彭玉兰也是其中一员,她是土生土长的潜江人,靠养小龙虾和种地为生,在高老师的号召下开始学习花鼓戏,已经学了7年多。别看她不是科班出身,但一招一式可都有模有样。在彭玉兰的记忆里,以前花鼓戏在潜江的演出很少,知名度也并不高。

荆州花鼓戏扎根于江汉平原,是湖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洪湖水浪打浪》,也是根据荆州花鼓戏的“月望郎调”改编而来。明明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为什么离彭大姐她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潜江市浩口镇东岳观,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培义正在舞台上与青年演员们对戏,为他们站台助威。身为荆州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培义既是表演者,也是花鼓戏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荆州花鼓戏也不例外,唱了20多年戏的吴培义一上任,就面对着观众流失、演员出走的困境,怎样才能让花鼓戏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在潜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老吴带领剧团开始进行剧目研发和场馆建设。这次,他瞄准了曹禺先生这个“大IP”。1996年,剧院根据曹禺著名剧目《原野》推出了原创花鼓戏《原野情仇》,当时聚集了剧院里所有有名气的演员,希望通过借助曹禺的戏剧文化品牌打造出一个艺术精品,塑造潜江自己的文化名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原野情仇》一炮而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成为剧院第一次夺得国家大奖的剧目,实现了荆州花鼓戏在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上“零”的突破。同时,老吴还谋划建设了曹禺戏楼作为专门演出花鼓戏的固定场所,成为了潜江最早打出曹禺文化品牌的剧场,为市民提供价格低廉的惠民演出。

解后顾之忧 青年才俊挑大梁

精品剧目有了,演出场馆也有了,但老吴又开始琢磨,想要“好戏连台”唱不停,似乎还差一个最紧要的环节。

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练功房里,演员付潜芬正带着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戏大专班的学生们在练功。付潜芬在学校接受了五年的花鼓戏专业培训,毕业之后,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到了花鼓戏剧院工作。但在他们这一届之前,荆州花鼓戏演员还没有“科班出身”这一说法,没有人愿意学唱花鼓戏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

花鼓戏演员后继无人的困境该如何破解?经过多年的苦思冥想,吴培义决心依托名牌高校来培养花鼓戏后备人才。2000年,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办了一个花鼓戏大专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拿到华师的文凭。即使剧团不录用,学生也可以拿着这个文凭到社会上求职,这个新成立的大专班一下火了起来。当时正在上中学的付潜芬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兴奋地跟父母说,一定要报名学唱戏,最后顺利通过考核被录取。

2008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付潜芬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进剧团就主演了《生命童话》,这帮年轻人主演的创新剧目在第9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付潜芬和她的同学们,逐渐成长为剧团的主要艺术骨干,成为新时代花鼓戏的明星演员。

如今,付潜芬和同事们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排练室和剧院,更大的责任落在了他们这一批年轻人的身上,那就是将花鼓戏唱进大家的生活。现在,付潜芬和剧院的伙伴们每年都要进行100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足迹遍布潜江的各个乡镇。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但这依然难以满足大家伙儿看戏的热情。于是,各类大大小小的民间戏班在潜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了7年花鼓戏的彭玉兰,也已经成为民间戏班百花剧团的主力演员。

立戏剧品牌 潜江文化“火”起来

今天,在潜江的乡村、剧院、校园、广场,到处都能看到花鼓戏的身影。花鼓戏不仅浸润着潜江老百姓的生活,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变化。

李登飞来自河南,有近10年的剧院工作经验。2017年,随着曹禺大剧院的建成与运营,他也带着家人一起在潜江安家。作为剧院的工程技术部负责人,随着剧院演出的增加,李登飞近两年来格外忙碌。市民们对看戏很有热情,剧院每个月都会安排1场花鼓戏作为惠民演出,可以说是一票难求、场场爆满,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

据了解,曹禺大剧院运营7年间,累计举行了700余场活动,观影观众达到12万人次。此外,潜江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曹禺文化周,每届都会促成许多新的项目与合作。潜江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群介绍,第5届曹禺文化周将在今年9月举办,届时将邀请部分戏曲名家、文学名家齐聚潜江,吸引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到潜江来,进一步地认识潜江、了解潜江、投资潜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人才培养,既有品牌建设、又有政策支持,在潜江,花鼓戏的振兴之路与城市发展进程不断交融、相互促进。这些植根民间的传统艺术,带着泥土的气息走上舞台,又回到老百姓身边,擦亮了潜江“戏剧之都”的名片,不断编织着潜江文化的未来。

在潜江,花鼓戏可谓是家喻户晓,“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这句民间谚语道出了潜江人对花鼓戏的热爱。只要哪个地方有花鼓戏,潜江人总能闻“声”而动。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93期:花鼓声声“潜”万家。村口、剧院、手机里,悠长的花鼓戏腔,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中。为什么在潜江,这种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能遍地生花,它给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怎样的色彩?让我们和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尚文杰一起前往潜江,探寻问题的答案。

专题:是这个理

创精品剧目 传统花鼓焕生机

在潜江市群艺馆里,潜江百花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团长高力容的带领下排练新戏。她们都是业余爱好者,因为对花鼓戏的热爱加入了剧团,从零开始学习表演。今年52岁的彭玉兰也是其中一员,她是土生土长的潜江人,靠养小龙虾和种地为生,在高老师的号召下开始学习花鼓戏,已经学了7年多。别看她不是科班出身,但一招一式可都有模有样。在彭玉兰的记忆里,以前花鼓戏在潜江的演出很少,知名度也并不高。

荆州花鼓戏扎根于江汉平原,是湖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洪湖水浪打浪》,也是根据荆州花鼓戏的“月望郎调”改编而来。明明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为什么离彭大姐她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潜江市浩口镇东岳观,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培义正在舞台上与青年演员们对戏,为他们站台助威。身为荆州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培义既是表演者,也是花鼓戏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荆州花鼓戏也不例外,唱了20多年戏的吴培义一上任,就面对着观众流失、演员出走的困境,怎样才能让花鼓戏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在潜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老吴带领剧团开始进行剧目研发和场馆建设。这次,他瞄准了曹禺先生这个“大IP”。1996年,剧院根据曹禺著名剧目《原野》推出了原创花鼓戏《原野情仇》,当时聚集了剧院里所有有名气的演员,希望通过借助曹禺的戏剧文化品牌打造出一个艺术精品,塑造潜江自己的文化名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原野情仇》一炮而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成为剧院第一次夺得国家大奖的剧目,实现了荆州花鼓戏在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上“零”的突破。同时,老吴还谋划建设了曹禺戏楼作为专门演出花鼓戏的固定场所,成为了潜江最早打出曹禺文化品牌的剧场,为市民提供价格低廉的惠民演出。

解后顾之忧 青年才俊挑大梁

精品剧目有了,演出场馆也有了,但老吴又开始琢磨,想要“好戏连台”唱不停,似乎还差一个最紧要的环节。

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练功房里,演员付潜芬正带着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花鼓戏大专班的学生们在练功。付潜芬在学校接受了五年的花鼓戏专业培训,毕业之后,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到了花鼓戏剧院工作。但在他们这一届之前,荆州花鼓戏演员还没有“科班出身”这一说法,没有人愿意学唱花鼓戏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

花鼓戏演员后继无人的困境该如何破解?经过多年的苦思冥想,吴培义决心依托名牌高校来培养花鼓戏后备人才。2000年,湖北省荆州花鼓戏剧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办了一个花鼓戏大专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拿到华师的文凭。即使剧团不录用,学生也可以拿着这个文凭到社会上求职,这个新成立的大专班一下火了起来。当时正在上中学的付潜芬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兴奋地跟父母说,一定要报名学唱戏,最后顺利通过考核被录取。

2008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付潜芬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进剧团就主演了《生命童话》,这帮年轻人主演的创新剧目在第9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付潜芬和她的同学们,逐渐成长为剧团的主要艺术骨干,成为新时代花鼓戏的明星演员。

如今,付潜芬和同事们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排练室和剧院,更大的责任落在了他们这一批年轻人的身上,那就是将花鼓戏唱进大家的生活。现在,付潜芬和剧院的伙伴们每年都要进行100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足迹遍布潜江的各个乡镇。乡亲们在自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但这依然难以满足大家伙儿看戏的热情。于是,各类大大小小的民间戏班在潜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了7年花鼓戏的彭玉兰,也已经成为民间戏班百花剧团的主力演员。

立戏剧品牌 潜江文化“火”起来

今天,在潜江的乡村、剧院、校园、广场,到处都能看到花鼓戏的身影。花鼓戏不仅浸润着潜江老百姓的生活,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变化。

李登飞来自河南,有近10年的剧院工作经验。2017年,随着曹禺大剧院的建成与运营,他也带着家人一起在潜江安家。作为剧院的工程技术部负责人,随着剧院演出的增加,李登飞近两年来格外忙碌。市民们对看戏很有热情,剧院每个月都会安排1场花鼓戏作为惠民演出,可以说是一票难求、场场爆满,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

据了解,曹禺大剧院运营7年间,累计举行了700余场活动,观影观众达到12万人次。此外,潜江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曹禺文化周,每届都会促成许多新的项目与合作。潜江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群介绍,第5届曹禺文化周将在今年9月举办,届时将邀请部分戏曲名家、文学名家齐聚潜江,吸引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到潜江来,进一步地认识潜江、了解潜江、投资潜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2月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人才培养,既有品牌建设、又有政策支持,在潜江,花鼓戏的振兴之路与城市发展进程不断交融、相互促进。这些植根民间的传统艺术,带着泥土的气息走上舞台,又回到老百姓身边,擦亮了潜江“戏剧之都”的名片,不断编织着潜江文化的未来。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