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是这个理》:大山里的“小金豆”

2024-10-14 08:44

在土豆的“江湖”里,恩施土豆赫赫有名;在土豆的美食里,外焦里嫩、软糯香辣、油而不腻的恩施炕土豆,俘获了无数食客们的胃。土豆,大名马铃薯,在恩施种了300多年,当地人亲切地叫它洋芋。从深山里不起眼的“土疙瘩”,到火爆全网,被外交部推介,远销海外,恩施小土豆是怎样一路逆袭、华丽转身的?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03期:大山里的“小金豆”。让我们跟随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翁俊芳的脚步,一起去探寻恩施小土豆所蕴藏着的力量。

专题:是这个理

旧薯难舍村民拒 新种推广曲折行

郭绪梅是恩施州巴东县官渡口镇小高山村的村民,她家有8亩地,一直种植的是“马尔科”土豆。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她每年都会将土豆留一部分做口粮,其余的卖钱。2014年9月的一天,郭绪梅看到州里来了一群人,要让村民把种了六、七十年的“马尔科”土豆换成新品种“鄂薯10号”。许多种了几十年老品种土豆的村民十分不理解,也坚决不同意更换。

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高剑华今年43岁,是吃洋芋饭长大的巴东农村娃,硕士毕业就回了家乡,在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研究马铃薯。据他介绍,“鄂薯10号”土豆的抗病性更强,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上和“马尔科”土豆不相上下,而产量却更高。10年前,高剑华和同事李大春到小高山村推广土豆新品种,结果好说歹说,就是没人相信。带着好意来,碰了一鼻子灰,在高剑华和李大春一筹莫展时,当年的村妇女主任郭绪芹决定上门去做堂姐郭绪梅的工作,可郭绪梅依旧不同意,担心新品种产量不佳影响收入。

打亲情牌走不通,怎么办?高剑华和李大春思来想去,换了个思路。他们先后6次上门,最终和郭绪梅达成一致,请她将家里的一部分地用来种植“鄂薯10号”,如果产量不及“马尔科”,其中的损失由他们来承担。郭绪梅的工作做通了,其他200多户村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新品种总算下了地,可矛盾又来了。新品种的种植方法和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更加复杂和繁琐,村民们觉得太麻烦了。高剑华、李大春和郭绪梅商量,请她按照新的方法来种植一小部分土豆,待丰收之时再进行比较。一月播种,七月成熟,半年时间,答案揭晓。新品种的产量比旧品种翻了一倍,而且价格卖得更高,这让郭绪梅心服口服。试种了第一次,郭绪梅就成了“鄂薯10号”的忠实粉丝,而高剑华和李大春打那时起,就成了小高山村最受欢迎的客人。

科研接力育良种 国际合作助薯农

品种更新换代,是科研育种加速创新的结果。高剑华说,这都离不开一个“宝库”——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里面存放了1400多种种质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恩施就开始了马铃薯的系统研究,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和传承,如今,科研的接力棒传到了高剑华这里,他和同事们也在琢磨,能为农户们做些什么呢?

选育良种,前提是要有好资源,好资源要去哪里找?2018年5月,高剑华和同事去土豆的“老家”——南美洲秘鲁,在一场世界马铃薯大会上“淘宝”。在这场大会上,他们看到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土豆品种,可由于原产地国家对自身资源的管控十分严格,老高无法将土豆带回国进行研究,这让他觉得十分遗憾。那怎么办呢?意外且幸运的是,高剑华在大会上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结缘。在中心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恩施州农科院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合作。2023年,双方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彻底打通了恩施州与国外马铃薯资源交流的渠道。

扩充了资源库,培育了新品种,高剑华和同事们又改进和完善了繁育种苗的方式,将种薯的繁殖倍数从原来的30倍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倍,种薯幼苗的生产成本从5毛一根降到了2毛一根,让种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了农户们的大田,相关技术在全国属于首创独创。

专家助力防疫病 农户增收信心足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新品种再好,繁育的苗子再壮,农户们不会种也是白搭。郑伟是恩施市丰旺土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前在做装饰装潢生意。2017年5月,他带孩子回老家,看到老屋附近的地荒了,就动心思租了下来,开始学着父辈们种植土豆。可郑伟万万没想到,种植土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次尝试不仅收成惨淡,还亏了本,他不再折腾,又转回老本行做装修。2018年,郑伟到恩施州农科院天池山基地维修钢架大棚,就是在这里,他碰到了高剑华。得知高剑华是“土豆专家”,郑伟就把以前种土豆的那些憋屈事儿说给了他听。行家一分析,郑伟总算找到了当年栽跟头的最大原因,原来是种的土豆得了晚疫病。

晚疫病,又叫马铃薯癌症,全球4000多种马铃薯都会得这个病。恩施是全国晚疫病的重灾区之一。晚疫病爆发后发展非常迅猛,会导致马铃薯的减产和绝收。经过这么多年的系统研究,高剑华他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高剑华的鼓励下,郑伟决定再试种一次。2019年2月,春节一过,他开始了第二次种土豆,种下了18亩地。到了三四月份,郑伟发现,苗子跟第一次一样,叶子背面出现了白色的霉菌,又生病了。根据实际情况,高剑华为老郑定制了详细的晚疫病防控方案,由于防治处理得及时,晚疫病没有爆发。这次种植的亩产达到了4000多斤,纯利润2万余元,这让郑伟重拾信心,他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种植和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种植面积变大后,为了对付晚疫病,除了技术员全程跟进,高剑华他们还从比利时引进了一个“秘密武器”——监测仪,对各区域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实时反馈到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最后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只要农户严格按照监测系统的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土豆的产量就有保障。目前,恩施州已建立晚疫病监测预警站点108个,实现土豆产区全覆盖,晚疫病发生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7%,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

防住了晚疫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郑伟成了汾水村最大的土豆种植户。现在,他开了农业生态公司,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科技赋能护品质 潜力无限绽“薯光”

好品种、好技术,种出了好土豆。2019年以来,恩施土豆相继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闯出了名堂,收购价从原先的两三毛一斤,稳定在一块以上。科技加持下,这颗“世界硒都”产的小土豆,商品价值还能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吗?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将“小土豆”打造成“大产业”,恩施州成为首批试点地区。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梅虎介绍道,马铃薯通过进一步精深加工,可以“变身”成多种产品,如马铃薯蛋白粉、土豆面、土豆粉丝等一系列功能性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硒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马铃薯研究所共同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为每一款产品设计科学的配方,进一步保障了产品的品质。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恩施州土豆种植面积已发展有166.58万亩,规模居湖北第一。综合产值95亿,辐射带动120万人增收致富。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正着手推进恩施土豆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马铃薯专业乡镇20个、马铃薯专业村200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到2028年,恩施土豆全产业链综合效益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实现“中国土豆、湖北味道、恩施制造”的品牌建设目标。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从不值钱的小土豆,到致富的“小金豆”,成为恩施的“明星产业”,其中倾注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们的无数心血。他们像朴实无华的土豆一样,默默扎根在恩施的硒土大地上,用绿色科技激发土豆潜力。“薯光”在前,生机无限,他们将书写新时代的“土豆传奇”。

在土豆的“江湖”里,恩施土豆赫赫有名;在土豆的美食里,外焦里嫩、软糯香辣、油而不腻的恩施炕土豆,俘获了无数食客们的胃。土豆,大名马铃薯,在恩施种了300多年,当地人亲切地叫它洋芋。从深山里不起眼的“土疙瘩”,到火爆全网,被外交部推介,远销海外,恩施小土豆是怎样一路逆袭、华丽转身的?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03期:大山里的“小金豆”。让我们跟随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翁俊芳的脚步,一起去探寻恩施小土豆所蕴藏着的力量。

专题:是这个理

旧薯难舍村民拒 新种推广曲折行

郭绪梅是恩施州巴东县官渡口镇小高山村的村民,她家有8亩地,一直种植的是“马尔科”土豆。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她每年都会将土豆留一部分做口粮,其余的卖钱。2014年9月的一天,郭绪梅看到州里来了一群人,要让村民把种了六、七十年的“马尔科”土豆换成新品种“鄂薯10号”。许多种了几十年老品种土豆的村民十分不理解,也坚决不同意更换。

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高剑华今年43岁,是吃洋芋饭长大的巴东农村娃,硕士毕业就回了家乡,在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研究马铃薯。据他介绍,“鄂薯10号”土豆的抗病性更强,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上和“马尔科”土豆不相上下,而产量却更高。10年前,高剑华和同事李大春到小高山村推广土豆新品种,结果好说歹说,就是没人相信。带着好意来,碰了一鼻子灰,在高剑华和李大春一筹莫展时,当年的村妇女主任郭绪芹决定上门去做堂姐郭绪梅的工作,可郭绪梅依旧不同意,担心新品种产量不佳影响收入。

打亲情牌走不通,怎么办?高剑华和李大春思来想去,换了个思路。他们先后6次上门,最终和郭绪梅达成一致,请她将家里的一部分地用来种植“鄂薯10号”,如果产量不及“马尔科”,其中的损失由他们来承担。郭绪梅的工作做通了,其他200多户村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新品种总算下了地,可矛盾又来了。新品种的种植方法和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更加复杂和繁琐,村民们觉得太麻烦了。高剑华、李大春和郭绪梅商量,请她按照新的方法来种植一小部分土豆,待丰收之时再进行比较。一月播种,七月成熟,半年时间,答案揭晓。新品种的产量比旧品种翻了一倍,而且价格卖得更高,这让郭绪梅心服口服。试种了第一次,郭绪梅就成了“鄂薯10号”的忠实粉丝,而高剑华和李大春打那时起,就成了小高山村最受欢迎的客人。

科研接力育良种 国际合作助薯农

品种更新换代,是科研育种加速创新的结果。高剑华说,这都离不开一个“宝库”——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里面存放了1400多种种质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恩施就开始了马铃薯的系统研究,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和传承,如今,科研的接力棒传到了高剑华这里,他和同事们也在琢磨,能为农户们做些什么呢?

选育良种,前提是要有好资源,好资源要去哪里找?2018年5月,高剑华和同事去土豆的“老家”——南美洲秘鲁,在一场世界马铃薯大会上“淘宝”。在这场大会上,他们看到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土豆品种,可由于原产地国家对自身资源的管控十分严格,老高无法将土豆带回国进行研究,这让他觉得十分遗憾。那怎么办呢?意外且幸运的是,高剑华在大会上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结缘。在中心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恩施州农科院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合作。2023年,双方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彻底打通了恩施州与国外马铃薯资源交流的渠道。

扩充了资源库,培育了新品种,高剑华和同事们又改进和完善了繁育种苗的方式,将种薯的繁殖倍数从原来的30倍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倍,种薯幼苗的生产成本从5毛一根降到了2毛一根,让种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了农户们的大田,相关技术在全国属于首创独创。

专家助力防疫病 农户增收信心足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新品种再好,繁育的苗子再壮,农户们不会种也是白搭。郑伟是恩施市丰旺土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前在做装饰装潢生意。2017年5月,他带孩子回老家,看到老屋附近的地荒了,就动心思租了下来,开始学着父辈们种植土豆。可郑伟万万没想到,种植土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次尝试不仅收成惨淡,还亏了本,他不再折腾,又转回老本行做装修。2018年,郑伟到恩施州农科院天池山基地维修钢架大棚,就是在这里,他碰到了高剑华。得知高剑华是“土豆专家”,郑伟就把以前种土豆的那些憋屈事儿说给了他听。行家一分析,郑伟总算找到了当年栽跟头的最大原因,原来是种的土豆得了晚疫病。

晚疫病,又叫马铃薯癌症,全球4000多种马铃薯都会得这个病。恩施是全国晚疫病的重灾区之一。晚疫病爆发后发展非常迅猛,会导致马铃薯的减产和绝收。经过这么多年的系统研究,高剑华他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高剑华的鼓励下,郑伟决定再试种一次。2019年2月,春节一过,他开始了第二次种土豆,种下了18亩地。到了三四月份,郑伟发现,苗子跟第一次一样,叶子背面出现了白色的霉菌,又生病了。根据实际情况,高剑华为老郑定制了详细的晚疫病防控方案,由于防治处理得及时,晚疫病没有爆发。这次种植的亩产达到了4000多斤,纯利润2万余元,这让郑伟重拾信心,他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种植和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种植面积变大后,为了对付晚疫病,除了技术员全程跟进,高剑华他们还从比利时引进了一个“秘密武器”——监测仪,对各区域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实时反馈到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最后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只要农户严格按照监测系统的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土豆的产量就有保障。目前,恩施州已建立晚疫病监测预警站点108个,实现土豆产区全覆盖,晚疫病发生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7%,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

防住了晚疫病,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郑伟成了汾水村最大的土豆种植户。现在,他开了农业生态公司,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科技赋能护品质 潜力无限绽“薯光”

好品种、好技术,种出了好土豆。2019年以来,恩施土豆相继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闯出了名堂,收购价从原先的两三毛一斤,稳定在一块以上。科技加持下,这颗“世界硒都”产的小土豆,商品价值还能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吗?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将“小土豆”打造成“大产业”,恩施州成为首批试点地区。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梅虎介绍道,马铃薯通过进一步精深加工,可以“变身”成多种产品,如马铃薯蛋白粉、土豆面、土豆粉丝等一系列功能性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硒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马铃薯研究所共同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为每一款产品设计科学的配方,进一步保障了产品的品质。这些产品进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恩施州土豆种植面积已发展有166.58万亩,规模居湖北第一。综合产值95亿,辐射带动120万人增收致富。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协会正着手推进恩施土豆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打造马铃薯专业乡镇20个、马铃薯专业村200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到2028年,恩施土豆全产业链综合效益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实现“中国土豆、湖北味道、恩施制造”的品牌建设目标。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从不值钱的小土豆,到致富的“小金豆”,成为恩施的“明星产业”,其中倾注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们的无数心血。他们像朴实无华的土豆一样,默默扎根在恩施的硒土大地上,用绿色科技激发土豆潜力。“薯光”在前,生机无限,他们将书写新时代的“土豆传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