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念平 唐莹莹 安陆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金牌调解员+法律工作者”联动模式,着力实现“四个转变”,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自2024年8月成立“法解民忧”工作室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0余件,其中重大疑难纠纷4件,司法确认案件1起,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法治动能。
整合资源,推动“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依托府城街道办事处儒学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整合人大代表、金牌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多方资源,成立“法解民忧”工作室,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通过分级调处、跟踪回访、司法确认等标准化、闭环化调解流程,实现矛盾纠纷高效化解。针对家庭遗产纠纷、企业劳资矛盾等疑难案件,整合人大代表联络处、公检法司、行政执法部门及属地等资源,形成“1+4+N”工作模式,开展“联合会诊”,成功化解多起疑难案件。唐某因遗产分割纠纷导致母子之间由“亲人”变“仇人”,经多轮单一司法调解始终难以化解。工作室协调人大代表、城区法庭、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组建调解专班,与当事人坐在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该纠纷成功化解,双方最终变回“亲人”,该案例被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源头治理,推动“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
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通过设立社区宣传栏,开展“新法快递”“普法宣讲”等活动,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5场次,覆盖群众2100余人次。对全市新选聘的38名“金牌调解员”进行岗前培训。将每月10号定为选民接待日,接待日当天由金牌调解员、律师、人大代表联合值守,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现场解答群众涉法问题,实现“诉求有人听、矛盾有人解、结果有保障”。针对群众诉求新特点,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变“群众找律师”为“律师找群众”,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某小区因停车收费问题,部分群众通过网络串联,准备集体上访。工作室律师及时介入,在小区召开法治讲座,并现场解答群众利益诉求,既解“事结”又解“心结”,成功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多元融合,推动“单一调解”向“综合服务”转变
突破传统调解职能局限,打造“调解+帮扶+治理”综合服务体系。针对重点人群、社矫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支持,累计帮扶28人重返社会。工作室人大代表黎贤军主动结对帮扶5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就业推荐、岗位对接,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在城市改造、生态环保、道路交通等矛盾高发领域,工作室结合“三个户户”“我在群众身边”行动要求,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累计解决民生实事12项。儒学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因施工噪音引发居民不满,工作室调解员联合社区干部现场协调,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改变作业方式,最终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目前,儒学社区“法解民忧”工作模式已辐射到府城地区其他6个社区,提升了法治建设整体水平。
数字赋能,推动“线下跑腿”向“线上直达”转变
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新特点,借力数字化信息手段,推动群众诉求从“线下跑腿”向“线上直达”转变。通过政府网“民意直通车”“民情二维码”等,让群众便捷扫码反映各类诉求,实现“码上说、马上办”。开通微信线上咨询、预约调解功能,实现“指尖问需、云端解纷”。2024年,通过线上调解,快速化解一起当事人在外地涉及2万元的劳务纠纷。针对电信诈骗、彩礼纠纷、酒驾醉驾等社会热点问题,工作室靶向聚焦、精准施策,推出抖音普法直播,最高峰时吸引超过500人次在线参与,有效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筑牢稳定根基。
来源:安陆市司法局